这是一篇得到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的毕业小论文,认真剖析了课程给我带来的,让我最为受益的三个思想转变,现在分享给大家:
成长,让不为你改变的世界因你改变
在这过年与结业的前夕回看之前的自己,那时的我总是想“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却根本没开始了解世界的真实。
一年经济学的学习润物于无声,所以细数自己思想改变之时感到了确实的震撼。
入学之前,想的多是掌握大师们创造的工具以服务于今后的生活。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知晓,经济学更激动人心的部分在于揭开这个世界的面纱,展示给你我一个逻辑并不为谁涌现的真实世界 - 它是迷人又催人觉知的。
不断的深入了解世界运行逻辑这件事情,从三个方面改变了我:
- 对自己负责。
- 敬畏既有的规则。
- 尊重现存的状态。
对自己负责
打车去一个重要会议,出租车司机应该为可能发生的迟到负责么?
迟到了,堵车;做错了,通知没说清楚;伤害别人了,你没有给我安全感···现实中,我们会不自觉的把很多类似的责任推给他人。
「科斯定律」冷静到残酷的揭示:谁用的好就归谁。谁为避免意外所付出的成本更低,谁就应该担当更大的责任。这一切背后不可撼动的原因是:这样来分摊责任,整个社会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总成本就会达到最小。
自己想要达成的事情就是“意中”。且归根结底,自己想要避免自己“意外”发生的成本比其他任何人来避免我自己本人“意外”发生的成本都要低。并且一旦“意外”发生,承担所有意外带来损失的人也正是自己。为自己的一切负责,是担当,也是顺应社会底层逻辑这汹涌的暗流。
敬畏既有的规则
有弊端的制度,就得被推翻么?
团体里、公司中、社会上很多的约定俗成会让我们不满,感觉到自己被禁锢、被限制、被束缚···我们都忘记的是:我们与70亿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 资源是稀缺的。
「竞争的规则」中讲到:竞争规则只是完成资源配置的工具,规则的存在维持着社会秩序。同时,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比别的规则更公平 - 只是不同的规则,会有不同的人胜出。最后,竞争是消耗真实的资源进行的。
不只是团体、公司、社会,所有由稀缺资源与人组成的环境中,规则无处不在,且都已经存在了很久。任何人去观察都可以找到缺憾,更吸引我们的应该是:它们为这个环境解决了什么问题以至于能够长期存在呢?
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环境的底层逻辑就一目了然,因为这就是环境的”眼“之所在。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规则,是对规则的尊重,更是对维持着环境运转的规则的敬畏。
尊重现存的状态
所谓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公?还是不平?
勤勤恳恳的上班为什么收入却不如一些散户投机炒股?努力程度相似,为什么富二代更容易取得世俗的成功?投入同样时间与体力画一幅画,毕加索的作品为什么价格更高呢?
「依存与对抗」中这样解释: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我们还观察到长期存在不同酬的现象,那只能说明他们并不同工。因为我们在衡量一份工作品质的时候,不能只看一个时间的刹那,我们还要看它不同的维度。
朝九晚五的工作承担了多少资本市场的风险?世俗的成功是不是需要努力之外的其他要素?关于绘画,毕加索说:“这用了我六十年光阴”。
现实中,所有的现象都极其的合理。每个人因为禀赋不同,行为不同,其表现 - 也就是我们某刻所观察到的状态必然是不平。如果是平的,那才是真正的不公。真心的体会与尊重每种现象背后的深刻逻辑与道理,是我们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前提。
1.对自己负责。2.敬畏既有的规则。3.尊重现存的状态。是我在一年的经济学学习中最深刻的改变。
我的改变,你的改变,我们二十四万人的改变,这个不为你我改变的世界,确实已经在这个角落发生了改变。
再来看乔布斯名言的原版:"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
让我们真正去做点事情。
我所坚持每天学习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已经接近结业,如果你也是同学,或者将要订阅,又或者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在《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专栏文章《第51问答|顶尖企业面试机会和春节期间学习安排》(能在第204讲上面找到它)这一篇的留言之中点个赞、投我一票,在此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