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是工作日,看到行动派小伙伴发布的活动我真的很想去。怎么解决?拖到周五晚上果断跟领导请假,周六一大早从济南的大东边火急火燎往济南西边赶,到了我才发现,有很多小伙伴从更远的地方冒雨赶来,当然,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场不虚此行的“盛宴”。
分享的嘉宾是孙莹老师,哲学硕士,有自己的工作室,擅长情绪研究、个人成长、时尚专栏、商业咨询、动画编剧等,身上闪着无数的光环,看着诚心诚意的精致的PPT就知道今天的分享是满满的干货。至于现场,居然有美食大叔和美食帅哥大早上亲自烘焙、研磨,给大家烤制精致的甜点、醇香的咖啡,这样用心的活动安排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下面开始输出老师的分享~我的收获~
壹 发现情绪背后的意义,满足情绪的需求
首先情绪的起源是什么?情绪源于人的大脑。孙莹老师结合脑的构造给大家讲述了大脑的第一层次决定了生物的各项生存属性,第二层次决定了生物具有各种各样的情绪,第三层次是人脑独有的精神世界。情绪是天生的,但是对于情绪的反应是后天的。情绪有很多种,有些是基础情绪,有些是几种情绪叠加成的复合情绪。
任何情绪背后都有积极意义。存在即合理,很多看似负面的情绪其实是上万年人类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背后有着自己的积极意义。比如,恐惧的心理可以帮助人类躲避危险,伤心多半源于失去,可以教会人们珍惜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自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沟通,也可以促发自己行为的改变。老师播放了一个动画片,很是有趣,描述了基础情绪小人在人类大脑里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作用来操控小主人的各种行为,这就是情绪的反应。
情绪需要被满足,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要刻意地去压抑自己情绪的表达,而要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这种情绪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感受,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弄清情绪背后的意义。我们都有相类似的经验,无论是伴侣还是朋友之间,在某个时点因为对方的一个行为非常不爽,碍于各种原因没有爆发,但是某一天,总会借着一个也许很小的点引爆,弄的人一头雾水还得不偿失。情绪也是这样,当出现爽的情况的时候需要被肯定,当出现不爽的情况的时候需要被倾听、被关注。
老师借由“满足情绪”这个论题延伸到人际相处上。很多时候,事情本身不重要,背后的情绪很重要,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出这种情绪需求,合理地满足这种需求。比如丈夫发了1000元奖金要求妻子外出吃大餐庆祝,这件事可不是单纯地答应好就对了,你也要想到这件事本身不重要,但是蕴含了背后是丈夫需要妻子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情绪。老师还讲述了丈夫晚回家辜负了辛苦做饭的妻子的好意,这个时候不是一起消极抱怨,而是给妻子一个温暖的拥抱,温柔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肯定妻子对自己的体贴和付出,这样妻子下次肯定还会做饭,而不至于从此再不做饭。
关注情绪背后的需求和意义,我相信这一条对于日常伴侣以及人际交往来说是一条通用的准则,无论是伴侣之间、闺蜜之间的哭诉、同事之间的抱怨,你都可以更着眼于这件事背后ta所想要的情绪需求是什么,然后满足ta,相信这样下去,你一定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伴侣、好伙伴。
贰 女人,请扮演好你的角色
老师在分享的过程中,也提到当下很多职场女性习惯了职场中的雷厉风行和强势干练,以至于回家也转换不了状态,把自己职场的角色带入到自己的家庭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职场女强人”可以轻松处理工作难题但却难以收获家庭幸福的根源。
在职场上很多女性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办法运用女性的角色或者女性的力量获得工作上的认可和提升,于是只能自己也像男人一样奋力打拼和竞争,从而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越用越成功,反而形成了一种误导,最后家庭、职场傻傻分不清楚,职场的竞争演化为“家庭的战争”。
这跟一同事经常说的“我觉得女人就应该有个女人的样子”有异曲同工之处。刚开始以为是同事大男子主义的一种表现,现在想想其实就该是这样,无论你职场上如何叱咤风云,回到家里,你就是丈夫的妻子,你就是孩子的母亲,你也应该扮演好你女性的角色,发挥你女性的魅力,展示你母性的光辉,脱下工装,洗手羹汤,温柔地给予伴侣和孩子相应的体贴和疼爱。
最近自己在看《完美关系的秘密》,书中也提到,千万年的演化而来都是“男耕女织”的传统,有些女性偏偏放下“织布机”去耕田,甚至把田耕的很好,于是按照搭配的原则,上天给他分配一个“织布”很好的男人,可是女人已经耕地很好了,她还能看上“织布”很好的男人吗?她想要的是一个“耕田”比自己更好的男人,可是“耕田”很好的男人想要的是一个“织布”很好的女人,而不是“耕田”很好的女人啊。这段话写的有点绕,但是跟孙莹老师讲的观点不谋而合,也加深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写出来,希望以后的自己和所有的女性同胞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掌控自己的幸福~
叁 对过去好好告别
对过去好好告别对应的就是向未来问好。孙莹老师提到一个观点,积累情绪自信心。途径就是跟过去告别、向未来问好。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出现生病的征兆的时候会担心恐惧,但是真正去医院看过医生之后虽然病还没好,但是内心已经不是那么恐惧了。这就是不了解-有恐惧-了解-从容的一个过程,联系到情绪本身,当我们遭遇状况出现负面情绪时,如果过往有成功处理的经验,我们就会更从容一些,这就是积累情绪的自信心,事实上积累的是面对各种情绪,解决各种情绪问题的自信心。
我们暂且不说未来的事,先说说向过去好好告别。老师提到跟过去告别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事件本身的最高峰/最低谷和结束方式这两点。当一件事你反复放不下的时候,你内心里遗憾的多半是你在这件事中最开心/最悲伤的那个节点,还有就是这件事本身的结束方式。拿失恋分手来说,很多妹纸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苦苦抱着两个人最美好的回忆不撒手,也苦苦挣扎在突然结束的结尾里缓不过神。如果本无刻骨铭心的温存,如果换一种结束的方式,或许妹纸也可以坦荡洒脱的走出失恋的阴影,不带走一片云彩。
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做过胃镜的人都能知晓胃部被动搅拌的痛苦。当一个患者连续搅动15分钟,但最后几分钟是剧烈搅动和一个人平和搅动20分钟,你觉得哪个人以后还有接受胃镜的可能?毫无疑问,肯定是第二个人。这个事件说明了,上一个结束的方式或影响到你的下一个开始。所以无论在处理工作、感情还是原生家庭的矛盾或者问题时,告别要正式,不至于带给自己下一个开始过多的影响。
那么,正式告别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首先你可以详细回忆把自己内心放不下的那段记忆和结束,然后你可以在脑海里进行脑补和重新演绎,当然你也可以写出来,因为表达即面对。演绎完以后以一种明确的方式进行彻底的结束,你可以给自己分道扬镳的曾经恋人写一封不会寄出的信,也可以给自己原生家庭的亲人写写成长过程的感受以期获得理解...总之,把那些刻在脑子里的最悲伤/最幸福重新拿出来过一遍,直面自己的感受,自己进行自我剖析和释放,正式的告别,给结束画上一个更加圆满的句号。
肆 幸福源于明确的价值观,并做与之相匹配的事情
每个人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想法千差万别,在生命中所珍视的东西也不一样。孙莹老师罗列了各种价值观提供给大家思考选择,最终排序三个你认为对你生命来说最重要的三项。透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每个人更关注什么,有的人更重视个人的成就,有些人更重视自己的家庭,有些人更喜欢追求自己的爱好。至于自己,我的排序是健康、家庭和成长。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健康,谈什么幸福和远方?其次是家庭,我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所有的家人快乐甜蜜,家和万事兴;最后是成长,终身学习的社会大环境下,个人的不断成长是必须的,也是获得安全感和内心稳定的最大筹码。
既然弄清楚了幸福密码也就是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接下来收获幸福的关键就是去做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匹配的事。就我而言,健康最重要,那就开始和坚持锻炼身体;家庭很重要,那我就多回家陪陪家人,一家人围一大桌,四世同堂,一起吃饭一起包水饺的画面是我脑海里最幸福的自定义。最后是个人成长,只有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才会有安全感的累加,那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积累自己的个人价值,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进步。
伍 找回生活的“控制感”
每个人的时间大概都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工作、生活和属于个人的闲暇时光。老师提到一个时下流行的理念“工作要快、生活要慢,生活的弹性很重要。”在工作的时候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实在无聊就转变思想,想象成一种游戏体验,激发自己的工作兴趣。生活作息很重要,要多做运动,保持身体的健康,还会让你看起来更美丽,更挺拔,更年轻哦~业余闲暇时光要培养自己的爱好,慎重选择和培养一种自己真正热爱的兴趣,成为自己无聊时光的支撑,虽然是兴趣爱好也要像升级打怪一样有自己的标准和阶段性目标,在兴趣上也得到自我的提升。
孙莹老师举例子提到自己无论多晚休息,无论工作到多晚,睡前的最后一件事一定不能是工作,也就是说绝不在工作中结束自己一天的生活,那样只会让自己很累很辛苦。当然如果实在睡不着的时候也不会勉强自己,索性让自己去做一些喜欢的事让自己放松一下。这两点对于我而言很有借鉴意义,工作累和忙的时候喜欢把工作带回家,忙完倒头就睡,第二天昏昏沉沉;睡不着的时候墨守成规喜欢逼着自己一定要睡够X小时,其实还不如起床做点有意义的事。so,找回生活的“控制感”,分清时间和场合,掌控自己的生活,你既可以是成熟理性的“大人”,也可以是天真烂漫的“孩子”。
分享会结束的时候自己不得不感慨这是一场不虚此行的“思想盛宴”,无论是刷新自己的认知,还是深化自己的旧知,总之满满的收获,诚心诚意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