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是父母牺牲自己的需要而去极大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最终会导致这个孩子形成一种不平衡的内在关系模式——“总是付出的内在的父母”和“总在索取的内在的小孩”。所谓的依赖,即是索取,习惯索取的人,看上去会有些霸道。但是,他们同时又很讨厌自己不能独立生存。——摘录自武志红《为何越爱越孤独》
看了河南妞的《一代名媛陆小曼: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我不太赞同她的某些说法,主要是觉得她把陆小曼写得太不堪,故特此阅读冯远臣《陆小曼传》等,了解后写成此一篇。
1.
6岁前的陆小曼生活在上海,父亲陆定在北方为官,多数时候聚少离多。大致上陆小曼大约缺少父爱,不似杨绛从小陪伴在父母身旁,看到的都是父母的恩爱有加。
杨绛比较适合找一个缺爱的人,因为杨绛本身有爱,能无悔地付出。陆小曼则做不到,她自己缺爱,就需要一个男人像父亲般呵护她。
这种早年由一个人照顾,缺少父爱的人,在人生某个阶段,很难不免去找一个类似“爸爸”的人。在失去徐志摩后,陆小曼果不然被一个类似父亲一样照顾她的人对待后,从此就再也离不开那个人了。
尽管6岁后陆小曼回到父亲身边,但是已经在上海形成了部分人格,缺少的父爱,很难弥补。虽然后来的陆定尽力弥补,哪怕溺爱,但更多时候,陆小曼的父母可能在金钱上能弥补,毕竟陆定作为民国财政部与银行的大领导,永远不缺钱。但是,心理上感情上,永远补不回来。
虽然陆定早年留学日本,但是回到国内娶妻生子,不一定就完全能脱离中国的封建家长制影响。他一面让陆小曼学西学,一面把北京城里家长的权威也拿捏得很足。陆小曼在成长过程中,丝毫没有一点自己选择的余地,没有自我的人,最终都会走向反抗父母的另一面。
若说陆小曼天生就是一个“米虫”,那么她就会安心于父母安排的婚姻,安稳踏实过一辈子了。
实际上,骨子里学习的西方的自由平等浪漫等文化,无不让她终将走向父亲的对立面,摆脱包办的婚姻。
从陆定选择的几个伴娘可知,他绝不是一个多么追求自由平等的人,譬如曹汝霖、章宗祥、叶恭绰、赵椿年等,都是满清过度到北洋的旧臣,哪怕表面多么支持现代自由,骨子里还是传统和封建。给陆小曼找的寄父(类似于干爹)唐在礼,那也是袁世凯的心腹重臣,封建传统思想严重在所难免。
1922年双十这一天,陆小曼大婚,十九岁的她不知婚姻为何物,只是如提线木偶一般,任由父母和寄父来安排,在短短一个月内,陆小曼和王赓迅速成婚。那场面盛大得全北京城无人不谈,无人不晓。
但是,扪心自问,陆小曼自己感受呢?可能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局外人,这热闹都是父母的,都是寄父的。和我又有什么相干系呢?那种被人安排和被人推着走的感觉,陆小曼在往后岁月,恐怕一辈子都心有余悸。
2.
陆小曼同王赓确实门当户对,陆小曼一代名媛,有才华有颜值,王赓是美国名校毕业的高材生,虽然还只是少校,但是有唐在礼等照顾,相信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很多时候,倘若事不由己,哪怕天天山珍海味,那也是味同嚼蜡,哪怕金山银山,那也是如同粪土。关键在于,一个人的自我选择很重要。
杨绛自己选择钱钟书,哪怕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在英国只能自己做中国饭,杨绛因此而耽误学业也是可以想见。而陆小曼则是只需要“躺赢”,一切由父亲寄父安排,不需要自己操心,那自然离婚起来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在这里我暂且歪一下楼,强调同样的一个心理状态。多年前,本人初中毕业,成绩名列前茅,父亲不和我商量,直接给我扔进全国最好的那几所高中之一。
不仅如此,父亲还大摆宴席,把小学老师全部请到家里来吃饭感恩,当时的宴席有多么热闹欢腾,我就有多么失落和抵触,这和陆小曼盛大的婚礼现场,极其类似。
后来,陆小曼过不好同王赓的婚姻生活,我也过不好全国最好的高中生活,学习一塌糊涂,最终高考也名落孙山。
并不是说我倘若选择就近的高中,就一定能考一个好大学,也不是说陆小曼当时自由恋爱结婚,就一定过得好首场婚姻,只是这两种情况,一个是自己自由的选择,一个是父母“包办”,心理上区别很大。
所以,自己选择的生活,哪怕吃土也是心甘情愿,倘若不是自己的选择,哪怕天天山珍海味,也是味同嚼蜡。这也是我给出题目“自己的路自己选,死也心甘”的原因。
这也是我之所以过不好高中生活,陆小曼过不好第一段父母安排的包办婚姻的心理学基础。搞懂了这些,很多时候也就懂得了换位思考。
我所理解的陆小曼第一段婚姻是包办的婚姻,冯远臣进一步指出来说,陆小曼和王赓的婚姻就是一场政治联姻,是政治与经济的联手。陆家想得到王赓的政治影响力,王赓自然可以甩手不用管经济账,因为陆家财力雄厚。
3.
接着,我们来说说陆小曼的抽大烟事件。对于这件事,我认为不必过于苛责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人们所做的选择。更何况陆家有钱抽大烟。如果是一个穷鬼家庭,把家庭抽得破产,那还有些说不过去。
对于陆小曼来说,抽鸦片那不过是继续当她的“公主梦”的延续,她也有资格有本钱,一来家里有钱,哪怕后来父母去世,不还有颜值和才气嘛,令得翁这个有妇之夫也对陆小曼疼爱有加。
再说,陆小曼对翁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徐志摩活着时候,两人尚且就是好朋友,何况是徐志摩去世后,两人自然更亲密无间起来,也属正常。男人就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在丈夫死后,找个男人还被人说三道四,真是奇怪的男性思维。
此外,翁和陆也有共同语言,两人都是画家,这也是陆小曼能够同翁同居几十年的原因之一。理性说来,两人除了夫妻那个名分,还真和夫妻没什么两样,至于说翁还有原配妻子要照顾,那是该责怪翁,有什么好责备陆小曼的呢?逻辑上也说不通啊。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因为伤心有过昏厥症,于是找到好朋友翁,因为这个翁在中医推拿这一块,得到过当时的苏杭“名医”丁凤仙的真传。
至于陆定山的《春申旧闻》所写的陆与翁的故事,大抵上根据申城传闻所编绎的。虽说略有露骨,大体不会太偏颇。可惜的是,记录无意,听者有心,想入菲菲,仅此而已。
《春申旧闻》记载道:“陆小曼体弱,连唱两天戏便旧病复发,得了昏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绝技,是丁凤山的嫡传,他为陆小曼推拿,真是手到病除。于是,翁和陆之间常有罗襦半解、妙手抚摩的机会。”一个“罗襦半解”可把陆小曼害惨了,这本书传播之广,让全国那些嫉妒陆和觊觎陆的人,简直侍寝难安。
陆小曼这一则故事大约最让人诟病,这也是受到她自己作为名人的连累,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大抵如是。说句玩笑话,哪怕屏幕前的你,讲一些花边桃色故事给大家听,大家都不一定有兴趣听。
况且不喜欢一个人,总能找到吐槽的点,哪怕就是人见人爱的苏东坡——苏大学士,也可以有缺点可以找到。苏东坡要不是实在远离现代人,恐怕一样被大家所不喜欢。
既然能说到陆小曼被包养,那离陆小曼心甘情愿当二奶,或者说一些“陆小曼真是下~贱,总是勾引有妇之夫”之类的话还远吗?心理阴暗的人,哪怕伟人他也能挖出一堆难听的话来,实在是没必要讨论太深。
4.
上图是1963年所拍摄的一张照片,这是陆小曼最后的时光和印痕。虽然有些骨瘦嶙峋,但是面容温和,笑容可掬,实在是一个应该得到尊敬的老人和画家。
冯远臣在《陆小曼传》中写道:“把任性放在小曼身上,很贴切。小曼就是这么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非要得到,她不管过程,只要结果。至于对错,她无暇分辨”。
这种性格就是典型的“公主病”,倘若用在现代人身上,大家似乎全部都立马接受,怎么放在陆小曼身上,大家又都指指点点呢?
毋宁说陆小曼任性,不如说陆小曼在索取爱。她是一辈子受宠的人,得到父母的溺爱,得到朋友的宠爱,乃至得到国家的宠爱有加,这些才是重点。何必容不下别人得宠呢?这是一种病,嫉妒成性的毛病。
正如文首武志红那句话所说,陆小曼不过是看起来任性而为,所谓“霸道”都是表面,潜意识还是索取,习惯性索取。毕竟,陆小曼就是个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因为这份孩子气,她才能在绘画上有所建树,有所成就。
我们该庆幸她的这份孩子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视觉享受。我们应该感恩和知足才对,还去诋毁一位画家的私生活与道德情操,简直也是相当没底线了。
那个时代下,这些名媛一个个无愧于名媛的杰出代表。不论是张爱玲林徽因,还是杨绛陆小曼,都是那个时代伟大的独立由自由的女性表率,拥有着她们各自独特又魅力四射的灵魂,万里挑一。他们任何一个,绝不是当下一些不学无术之辈可以任意诋毁的人。
张爱玲在父亲死后,选择大自己三十岁的老男人博雅嫁了,远离故土,并且终生再没有回故国,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杨绛选择钱钟书,哪怕放弃学业陪伴丈夫远赴英伦留学,每日面对三餐愁眉苦脸,那也是她个人选择。林徽因陆小曼大体也有类似行为,总之,自己的路自己选,死也心甘。至于你非要诋毁这些人和这些事,那我也说这只是你的选择,不代表多数人意见。
我觉得网络上那句倡议说得好,也即“善语结善缘”。何必要去对一个一百前的女性诋毁和污蔑呢?亲爱的读者,理性思考与积极乐观开朗才是一个智者所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哪怕一时沮丧和失落,也请你不要恶语相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