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卫视的一档综艺节目刷爆了朋友圈,节目内容大概就是让一些学生站上学校的讲台,大声喊出自己想法。在节目中,看到一个小女生站在台上,几乎用哭腔喊出那句:“妈妈,为什么你眼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这位母亲极少表扬自己的样子,坚持认为“其实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于是每一次女儿想要从母亲那里获取一丁点表扬的时候,母亲总会将她和学霸闺蜜作比较,更过分的是,母亲还说:“你看你成绩那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
你能说这个母亲不爱她的孩子吗?肯定是爱的,只是这种带有比较的沟通方式让她的女儿压力重重,感受不到她的爱。在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中,这种比较属于异化的沟通方式,属于一种暴力的沟通方式。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是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著有许多关于非暴力沟通的书,其中2003年出版的《非暴力沟通》至今畅销不衰,该书中文版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在《非暴力沟通》中,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罗列了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这些沟通方式因为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没有使用恰当的语言或者情绪,致使对方受到了伤害。
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
1.道德评价
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就会觉得他不道德。而这个评价的标准只是基于我们,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需求。
如果一个人不善交际,羞于言辞,我们很可能给他贴上”冷漠”的标签。
2.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方式。通过比较来评判,不只是给对方找不痛快,也给自己找不痛快。
3.回避责任
我们用“不得不”的借口来回避责任。
4.强人所难
利用权威要求他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异化的沟通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忽视或者不顾他人的想法和需求,使我们难以感受到内心的爱。
非暴力沟通包含了四个要素
一、观察
观察:清楚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非暴力沟通并不是说不做任何评论,只是需要区分观察和评价:
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在这个节目中,这位母亲说:“你看你成绩那么差,她怎么会和你做朋友?”
这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或许她成绩没有她的闺蜜好,但是这绝对不是她们成为朋友的标准。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 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最高形式。”
二、感受
感受是无关紧要的吗?
当我们习惯于服从权威而不是倾听自己时,我们会习惯性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要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
A.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B.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郁闷/烦透了。
清楚表达感受,而非想法,这是为了使沟通更顺畅,想法更多时候会掩盖你真实的需求。
三、提出需求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只有我们直接说出需求,其他人才能积极作出回应。
我的母亲从来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父亲的矛盾看似是一件极其细微的事情,后来才明白,从一开始就是她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一直心存怨恨。父亲说过,最累的永远是在猜她想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直接一点,简单一点,提出自己最真是的需求,会不会活得没那么累呢?
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中,重视每个人的需求,但非暴力沟通不是说让我们成为乖宝宝,百依百顺,甚至言听计从,它倡导的是积极表达自己的需求。
四、请求帮助
请求不是命令,所以在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使用恰当的语言,不表现出强人所难的意思。
当我们提出请求时,清楚告诉对方,我们需要他们做什么。
暴力的沟通往往是无意识的,沟通的施暴者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对他人的伤害,然而对方确实感受到了这种不适。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说:
“非暴力沟通,在于更多的表达需求,而非感受;更多的倾听对方的需求,而非指责和批评。”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学会了用一种更和平、更没有伤害的方式去沟通,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当你用错了沟通方式的那一刻起,你就将沟通的大门紧紧关上了。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了不起的盖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