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怪诞关系学》有感
《怪诞关系学》是亚当.格林斯基和莫里斯.斯维泽合著的一本关于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的著作。书中阐述了保持平衡的人际关系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包括社会比较、权力关系和信任关系等三方面的内容,应该说实用性很强。
不过通篇读来,总有种骨鲠在喉的感觉,总觉得全书的内容未能搔到痒处。细细想来,终于发现了问题症结,自己梳理了一下,与大家分享,做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
先分析一下人际关系这个主题,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和人有密切关系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状况的描述。但凡和人有关,必定离不开主观感受这个话题。可是本书却进行了回避,反而处处使用客观方法论来进行解答,于是难免不太容易使人信服。
例如在谈到社会比较关系时,强调了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比较方法的优劣,却回避了比较这种行为天生具有的判断标准非常主观的特点。怎样的比较对象算上行比较,怎样的又算下行,恐怕很难找出一个标准定义来吧。没有了相同的、或可参照的标准,一味大谈特谈具体比较方法的好处,总让人有刻舟求剑之感。
而同样的上行或下行比较,对不同人的效果难道都相同吗?如果真这么简单,心理诊所就都关门吧,心理学也不会有这么多分支和争论了。正所谓“因人而异”啊。
再比如,书中谈到权力关系时强调等级制度的适用场合和功能;谈到信任关系时传授的如何快速获取他人信任感的方法。掩卷思来,全书过分注重了具体方法和手段,似乎有点急功近利了。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阐述的思想来解读,就是过分强调了“术”,而忽略或回避了“道”。
“术”或称方法论,自然是好东西,只要用之得法,必然立竿见影,所向披靡。例如尝试用能力、温情和暴露弱点的方法,确实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取他人的信任。
但是在“术”见效以后呢?会发生什么呢?信任关系能不能在快速建立之后长久保持呢?书中并没有阐述。在我看来,并不是作者漏写了,而是他们没办法给出答案。
因为长久的信任关系保持,需要的恰恰是“道”,是“术”很难起作用的领域。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两人之间的“道”有偏差,就算靠“术”的方法走得很近,之后也必然会渐行渐远的。强扭的瓜不甜嘛。
白居易曾说过:“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短期的“术”确实很有用,但所谓见效快者,失效亦速。急诊室里的强心针、肾上腺素,一针下去,“死”人都能跳起来,但之后呢,恐怕真的会变成死人吧。
所以,“术”很重要,但从长远计,“道”才是根本。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心或修身,正是修“道”,即培养、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追求三观正这个本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结果才会水到渠成。
啰嗦了半天,终于能回到本文题目阐明的论点“人际关系是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我们拥有再好的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也不可能让自己和所有人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因用一个成语就能讲清楚:“志同道合”。和我们能真正保持长久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必定是和我们三观相合的人,也就是内心世界趋于统一的人。
因此,保持平衡的人际关系,就是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平衡和谐。对于“道不同”之人的渐行渐远,我们不必留恋或伤怀,而应该更珍惜那些“志同道合”的真正朋友,和他们建立并维系更长久的良好人际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交往,逐步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才是我们与人接触的根本目的。如此,我们就不会因比较而迷失,不会因权力而退缩,不会因信任而迁就,最终能活出一个真正、真实的自己。
怪诞关系学,关系其实不怪诞,人心才真的怪诞。保持内心清明,抛弃哪些你认为怪诞的关系,追求真正值得拥有的人际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