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的采访中,记者问海明威:听说一个作家会在自己书里只贯穿一两个理念?
海明威:谁说的,听起来太简单了。
你多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短视频时代,知识大神、培训大师辈出,听人讲书获取一本书的内容,俨然形成了一股潮流。
手机那头的人,每个人都坚信所讲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
但这些人,会根据听众(读者)的需要,
将一本书中他们不想要的、非功利的内容剔了,
然后将满足需求的功利观点灌输给你,如此一来,便是“读”完了一本书。朋友们会问。这样有什么不好吗?
节约时间答案是:浅显,独断。也就是说,
以一套浅显片面的理论,将其他的筛干净,
再交还给屏幕前的你。这样导致直接的结果就是,
阅读《红楼梦》,他只会告诉你林黛玉的性格弱点,
告诫你女孩子应该流血不流泪,贾宝玉作为男生应该专一,
只爱林妹妹,不惹她生气及收获的幸福的人生经验。
《月亮与六便士》只会说给你,远大理想面前,
不应该去在乎蝇头小利。要做自己想做得事,
不应该被眼前的坎坷绊住了前进的步伐!不是这样的,
对于文学书籍而言,远不止表达一个功利的理念。
最重要的,就是鲁迅所说:“无用之用”书里没有功利性的地方,
恰好是阅读过程中美妙的时刻。
片面的观点输出,一家之言的答案,真的是阅读的样子吗?
网上有个有趣的观点:读书的人从来不用樊登读书这类app
樊登像地主,垄断了思考。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恐怕远比结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