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大战王朗现在早已经成为鬼畜的代表作品,历史之上两个人或许没有见过面,但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成功把两个人拉在一起,两个人在战场之上饶舌大战,最后诸葛亮骂死王朗,但如果细看两个人对话,其实会发现王朗说的话很有道理,诸葛亮其实有些在胡搅蛮缠。
现在我们看到三国演义大部分是明末清初,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在嘉靖版《三国演义》,王司徒一通嘴炮后的结果是,蜀兵闻言,叹之不已,皆以为有理。孔明默然不语。蜀阵上参军马谡自思曰:“昔季布骂汉高祖,曾破汉兵,今王朗用此计也!”蜀兵听了要倒戈,丞相听了要沉默,你们对王司徒的力量一无所知!
王朗的话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于有德之人,此定然之理也。归不归有德之人另说,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恐怕是共识。夏朝、商朝、周朝,秦朝,都能被取代,汉朝为什么不能被取代。其二,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三千。曹魏的实力远远超过蜀汉,诸葛亮是以弱攻强,以寡击众,历史上也证明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也没有阻挡被灭国的结局,无论演义也好,正史也罢,都有这调调儿,连读书的马谡都有共识,蜀汉大头兵听了自然觉得是金玉良言。
当然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他必须反驳,不安军心乱了,诸葛亮起兵北伐的口号这么树立,因此诸葛亮这个事实不在于是不是驳倒王朗的问题,而在于如何迅速挽回士气。
王朗把天下纷争的原因归到君主无道这边,诸葛就把天下纷争归结到了臣子不作为和乱臣贼子之上。两方都没问题,站着自己的立场上,把过错都推到了另一方。然后诸葛开始了人身攻击,现在辩论的时候是不能这么做的,但是古代没这规矩,毕竟王朗刚刚也说了孔明不识时务嘛。接下来诸葛亮先点出王朗举孝廉入仕,秦汉时期有推举制度,由中央或者地方高官考察一个人的品德,然后上报朝廷,所以说被推荐的人必定是品德高尚的,古代文人最终气节,正所谓可杀不可辱,忠臣不事二主。再对王司徒在国难之时,作为汉朝大臣却毫不作为,并且还变节。
忠义是为人之本,食君之禄,死君之事,这是当时全社会的政治正确。如同现在的爱国主义或人道主义,谁批了这个逆鳞,一定千夫所指。王司徒干的事,就好比南京汪先生跑前线宣讲,说军队战斗力不行应该投降,不管他说的有理没理由,只要指明了狗汉奸的身份,自然可以激起己方同仇敌忾之气。
当然在三国时代,王朗败就败在对自己理论体系信仰不够坚定。你提出你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吃诸葛亮的一套,被诸葛亮骂死,如果换成“宁负天下人”的曹操,或者“谁能挡我”的吕布,恐怕诸葛亮应该会第一个跑,既然战场对骂,脸皮就先放一边,王朗应该是【从未见过,来撕逼脸皮还如纸薄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