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社会里面,历来遵循的都是成王败寇的原则。成功的王者必定会深深吸取前任王者的教训,往往会千方百计将前任王者及其家族、追随者斩尽杀绝,尽最大努力肃清前朝的影响。
而且,新王在成王之后,所有对他王位有威胁的人都会成为他防范的对象,哪怕是他在争夺王位过程中的左膀右臂、亲密战友,也会成为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一定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在自己争王争霸时所展现出来的能力,此时一律成了罪过。
所以,只要是在成王败寇这一前提下的统治者,一定会周期性地发生类似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一样的惨剧。这是历史的周期律,是历史的必然,是所有成王者的宿命,躲也躲不过去。
在历史的长河中,亦有一些统治者试图挣脱这一宿命,试图建立更加持久而稳定的秩序。他们或选择开明政治,或进行制度改革,试图通过约束自己的权力,减少对继承者的威胁,来避免一场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但这些努力往往并不容易,因为它们必须直面人性中的猜忌、权力的诱惑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
明代的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推翻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登上皇位后,又对支持建文帝的旧臣大肆清洗。他深知自己得位不正,内心充满了对可能的叛乱的恐惧。为此,他不仅在政治上采取高压手段,还在意识形态上通过修撰《永乐大典》、彰显“天命”以稳固自己的统治。然而,这样的做法不过是历史周期律的重复,无法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成王败寇的格局。
相比之下,清朝的康熙帝似乎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法。他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并未采取屠杀功臣的方式,而是通过分封、奖赏和平衡权力来维系功臣的忠诚。然而,康熙的选择也并非完全打破了成王败寇的逻辑,只是推迟了内部的权力斗争。他的继位者雍正,在登基后立即对潜在的威胁进行清算,其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几乎完全淹没在皇权斗争的血雨腥风中。
这说明,只要统治的合法性与稳定性依赖于个人权力,而非制度建设,就很难真正摆脱“成王败寇”的逻辑。因此,历史的周期律不仅是一种权力更替的宿命,更是一种制度的局限。在专制体制下,个人的善意、开明或仁慈,可能会延缓权力斗争,但无法根治它。
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通过宪法、法治和分权制衡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抑制权力斗争的恶性循环。虽然并非完美,但这种以制度为核心的治理结构,至少为权力的和平过渡提供了可能性。对历史周期律的挣脱,终究需要的不仅是智慧和勇气,更需要建立在长远眼光和制度设计之上的耐心与信念。
因此,成王败寇的悲剧看似不可避免,但人类总是在探索如何让历史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前行。毕竟,制度之所以重要,正是在于它能让一代代统治者不用再依赖猜忌与屠杀来维系自己的权力,而是把历史推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