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是乍见之欢,浅尝辄止,爱是久处不厌,一生相伴。
很多人认为爱比喜欢更难得,也有很多人认为爱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甚至有人觉得喜欢是一件轻便容易的事,并且他们简单的认为只要长时间在一起,喜欢也会变成爱。
其实不然,相对喜欢而言,爱一个人容易很多,但喜欢一个人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相见一瞬便可知分晓。
1
爱并不是极端的喜欢。
爱是以一个人对另外一个特定的人物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并以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爱慕对象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爱情与喜欢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爱情也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鲁宾认为爱情有下列三个因素。
①依恋。卷入爱情的恋人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意去寻求自己恋人的伴同和宽慰,而别人不能有同样慰藉的作用。
②关怀与奉献。恋人之间会彼此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感到使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并对对方的不足表现出高度宽容。在爱情关系没有受到他人威胁时,表现关怀和奉献的一方对自己的行为有纯粹无私的崇高感。
③亲密(独占性和排他性)。卷入爱情的恋人不仅有着对对方的高度信赖,并且有特殊的身体接触的需要。虽然这种身体接触最终会自然的卷入性的意味,但是恋爱之初,这种身体接触需要却是泛化的高度依恋需要的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它很像高度依恋母亲的幼儿对母亲爱抚的需要。
而喜欢的特征主要有二:一是彼此间怀有同感;二是对对方的积极评价和尊重。
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懵懂时期的青年男女,由于依赖,喜欢,尊重和性意识没有高度分化,因而常常会把对他人的依赖,尊重 和喜欢与爱情相混淆。
2
爱还在,喜欢却不知去了哪里。
喜欢的程度往往随着交往双方互动机会的增加而增加,但爱慕则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淡漠。
当一对夫妻经历了婚姻的鸡毛蒜皮,被生存和生活的大山碾压过后,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喜欢,去心动了,而通过单纯的喜欢所带来的轻松感与愉悦感显得多么的奢侈与难得。
买房,孩子学区学位,夫妻两家的关系,工作,赚钱……
婚姻的繁冗与生活的沉重无情的砸向新时代的情侣,婚前再多的喜欢,也随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而慢慢的被磨淡了,磨没了,但最后只剩得了义气,爱还在,只是喜欢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3
变质了的爱不及一分喜欢。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情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爱情是幸福的象征,但出轨、劈腿……爱情的负能量像流感,满世界流窜,逼得我们每个人都难逃对“爱情背叛”的思考。
潘绥铭曾在采访中说:这些年最让他意外的是中国的婚外恋。
无论男女,比例都在上升。尤其妻子的婚外恋,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
如果说,十几年前,出轨还只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如今已是雨骤风狂,满地残花,成为婚姻中最寻常的无法承受之重。
幸福着的,开始出现担忧的情绪;痛苦着的,更加难受、怨恨,甚至再不敢相信爱情……
“闻君有两意,故来与君绝”,可是哪里能轻易就挥剑斩情丝呢?那些有过对方背叛经历过的人,哪一个不是饱受对方欺骗所带来的痛苦?
激情和亲密过后,那维持关系的期许和担保或许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美好的爱情属实令人称羡,但被诱惑掺杂了杂质的爱情却远不及那美好又无法掩饰的喜欢。
喜欢是福祉,爱是磨难,并不是说哪种情感更好一点,只是当我们还能感受得到爱与喜欢时,就好好珍惜和感恩吧,对于家人和伴侣,或许他们不见得有多喜欢你,但至少挺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