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来了,这是来京的第四个秋天。每年秋天,第一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看到窗外的白杨树上飘落下一片叶子,那时,第一次感触到秋天来了。在南方,秋天没有这么明显,一般到秋至时会有满地金黄的梧桐叶,那时才感受到秋的寒意。而在北方,当第一片树叶落下时,空气中的寒意就扑面而来了。
但是,这样的秋是五彩的,有收获的,也是我不曾见过的。在今年的秋天,我结识了晓晓老师,参加了她的训练营。虽然平时喜欢看书,也偶尔会把所想所思记下来,但是却没有这样的体验——写一本书,记录一本书的精华,去讲给别人听。
开始听课,对老师所讲的写作步骤、写作要点感觉没有那么难。觉得不难操作。但真正下笔写时,才发现自己的眼界窄了,自己的思绪是杂乱的。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是不可能清晰、准确地去讲述一本书的。虽然三步走很简单,但是背后的功夫却是外人所不能体会的。难怪晓晓老师讲她第一篇稿子就经历了多次修改才通过!
我回顾这两期的训练营日子,在经过老师的培训后,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写作的功夫上很欠缺。自己反思了一下,我看书很快,但是能记下的东西并不多。看的书也有局限性,虽然讲究书要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但固定的爱好会禁锢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想象力。人不论在哪个年龄,都需要提升自己的思维意识,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见识。
在书中,包罗大千世界,怎样去读懂它,去把其中的精彩告知别人,不是断章取义,不是自说自话,更不是简单的复述。这就需要用心去读,用方法去读,用科学的思维去读。这也是晓晓老师想要教受我们的重要知识。
我选择的第一本书是《雕刻时光》,我是被书名吸引的。当看完后,才发现给自己挖了个大坑!这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著名的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这是一本专业电影人的必读经典教材,当然也是文学爱好者的案头必选。作者除了他导演的身份,从这本书也可以看出他还是一名艺术家、文学家。书里虽然有些专业术语,但真不影响读者读下去,我看完后,感触很多,但是却不知从何下笔?
在读了第三遍后,我渐渐有些眉目,但是脉络仍不清晰。这就是逻辑思维没有构建好,书先读懂,然后抓要点。这本书的章节多,要点自然也多,我认为作者的专业业务和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但书中的观点和理念却不能很好的提炼与概括。这就是一个难点。
当第二次点评完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又开始读第四遍。这一遍我用上了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这个方法使用起来真的很直观,让我把作者的观点和我认为重要的记下来。书读下来,我再翻看时,20多万字的书被缩成了几千字,重要的是让我有了新的思路。
写听书稿要先讲人话,这是首要,否则会与听众脱离,失去听书的意义。在整理完思路后,重新写时,又发现了写作上的难题:如何精准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如何举例讲述出来?当我们听书时,好的小说或者文章,往往会因为文字的流畅和其画面感吸引听者,字词的平实,易理解是关键。语句的生动,案例的形象和强有力的说服力,这些都是营造画面感的助力。这一次的修改中,我逐渐摆脱自我的圈子,写完一段,念一下听听,是什么效果?其中是否把作者的观点讲出来,讲清楚,听者能听懂,能吸引着听下去吗?这样一来二去,时间很快就到凌晨两点。这是高考那段时光后,再次因为学习而熬夜。
凌晨的北京,很安静,路灯下,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清冽的空气中我深深地呼吸,感觉头脑更加清明了!心中油然而升一种轻快与充实!
时光在充实的中过得飞快,转瞬间两期训练营都结束了,但是后面的路还很长。无论写听书稿能否坚持下去,我想我的读书理念是被颠覆了的。每一段学习,每一段经历都是自我的修炼过程,想起第一次老师问我们,参加训练营的目的是什么?我当时写得是:学写作,学会写听书稿。但现在,我的看法变成了好好读书,坚持写作,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的迅速发展,会有很多机会,但是每一个行业还是有它潜在的规则的。对于知识也是一样,要中踏实的、认真的对待,系统和科学地学习,才能体会其真正的快乐!跨界并不件容易的事情!
在第二期训练营中,老师每天分享一本书,让我十分开心,觉得真得很开心。在老师的剖析下,对于上一期有疑惑的问题也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我知道,要经过实践后,这才是属于我自己的。
这一期选择的是周鼎文老师的《爱与和解》。书是讲述了16个华人家庭的真实故事。虽然出版已有快10年了,但现在读起来,并没有年代差,因为这本书里讲述内涵是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矛盾有很多种,追其背后的根源,均来自家庭和家族。而这些矛盾又无非是五种关系:两性关系、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手足亲人关系、身心关系。周老师师从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在自己多年的实践治疗中,充分运用所学的同时,结合东方的文化和西方的心理学,发现了各种关系中存在的五大法则,这个发现把海灵格的系统排列治疗法又升级了。因为这五大法则更适应华人家庭。
看完这本书,先是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其实是有些与作者的观点对抗的,例如对系统排列现场出现的一些令人吃惊的现象。那是真的真实吗?会感觉有些魔幻,其实没有亲临现场的确很难相信这些的。况且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信仰也是不同的,那么对于书中作者的观点要如何去讲述呢?我发现这也是这次稿件的一大难题。而且书中案例众多,如何去讲呢?而且哪个会更有说服力呢?
当我看第二遍书时,我的观点也有了些许变化:不再纠结自己的立场,拘泥于自己的圈子。这一次,我看到是一个想去用科学的知识去医治人以后治疗师。方法和手段是见仁见智,但其背后的目的,是我应该去好好琢磨,并且要告知听者的:用爱的智慧,去爱周边的人!
所以周老师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每一个理论都是要经得起岁月的磋磨,才能传承下来的。无论是儒家、道教,还是佛教、天主教等等,都是有其糟粕,有其精华。如何去吸收其中的精华,这才是关键;如何去运用精华,让自己的人生更好,这才是目的!
经历精读这两本书,我看到得不是简单的两本书,有作者的人生经历,有他们的创造历程,有他们写书中的快乐、痛苦、悲伤、成功......。这些方面可以让我更加全面地去解读他们和他们的书,也让我体味了不同的人的人生!这也正是喜欢看书的原因,只不过现在的这种意识更明确了,更有方向性了!我想下一步我会开始架构自己全新的书单,就从这两本书开始,看看明年能否完成,并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
都说今年是个灾年,我觉得不应该有这样的界定,在这样的一年里,一样有人活得有声有色,一样有人活得不知为何,......时间是最不骗人的,只有认真对待生活的人,才不负时光的流逝!
我虽然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也开始学着用科学的思维去读书,去领悟书的精华,去体会作者的初心,但是离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正确的思维还相差甚远。学习的道路是漫长的,在每一段的经历中,有了一定感悟,这就是很大的收获!
感谢这段时间老师们的陪伴,毕竟前行的道路上多是孤独的,没有谁能陪你一走下去!在老师们的每一次点评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得到老师位的鼓励,这就像前行路上阳光,温暖着我!感恩人生路上每一个相遇的人,感恩打湿我的每一滴雨水,感恩照耀我的每一束阳光!
今天北京开始降温了,后天雨水也将迎来又一场秋雨!窗外的白杨树叶也落完了,我的心也更加地安静,心里充实了不少,因为目标更加明确,会用更加的灿烂的笑容去迎接今年的寒冬,期待明年和煦的春光!
最后,再次欣赏一下塔可夫斯基引用 的日本诗歌——俳句:
古寺
冷月
狼嚎
田野寂静
蝴蝶独飞
蝴蝶入睡
2020年11月16日写于北京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