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少才能多,无才能有,慢才能快”这几句,仿若迷雾遮眼,心生疑惑;再品,结合“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却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诸多感悟涌上心头。
“少才能多”,于教师而言,是精简教学内容的智慧。课堂时间有限,若想面面俱到,往往只能蜻蜓点水。真正为学生好,需精选核心知识,摒弃繁杂冗余。如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其罗列诗人所有作品、生平琐碎,不如聚焦经典篇章,深挖意象、情感、艺术手法,让学生领悟诗词精髓,如此,看似讲授得“少”,实则学生收获更“多”。
“无才能有”,提醒我们要给学生留白。传统课堂常被教师的滔滔不绝填满,学生鲜有自主思考空间。高明的教师懂得适时“沉默”,抛出问题后,放手让学生探索、想象。像在科学实验课,不直接告知实验步骤与结果,给予学生自主设计、操作、观察的自由,从无到有地构建知识,培养创造力,知识方能真正内化为他们的能力。
“慢才能快”,是尊重学生成长节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学习进度有别。急于求成,用统一标准催促,只会让后进学生受挫。耐心陪伴,如教学生书法,从一笔一划耐心指导,不苛求速度,待基础扎实,后续书写提升自然“快”起来,还能培养坚韧品质。
牢记这三点,践行以生为本,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引领他们穿越知识迷雾,奔赴光明未来。这是教育的艺术,更是为师的担当,值得我在教育征程中细细品味、躬身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