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经历国庆撤档风波,本月15日如期与观众见面。豆瓣评分7.9,是12月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抹亮色。
影片的背景选取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截取一个小集体的群像,去展现那个年代那个阶段物质与精神的蛛丝马迹。《芳华》无意于将那个时代的氛围放大,遮盖字幕时间点的提示,你甚至不会将它与那个有些乱象的时间段重合。
反映六七十年代的文艺作品喜欢还原或放大那一段社会众生象,《霸王别姬》里程蝶衣段小楼被批斗,大众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而严歌苓对于一个时代的呈现,却是从细小处着手,从一个小集体的鼎盛至衰落映射一个时代的一去不复返,用那个时代正值好时光的一群人的芳华,去昭示时代的进步又或者祭奠某种东西的消逝,冯小刚亦如是。
有人曾说,看一个时代的好坏,就去看那个阶段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聚焦文工团这个集体对于文艺作品借前人之鉴,清现世人之头脑的使命并不是上上之选,毕竟在那段惶惶的岁月里,文工团还是蛮吃香的,不然何小萍(女主)也不会将如此厚重的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于进入这个团体上,只不过后来发生的使与她设想的背道而驰。而后的一系列事,使观影者的你我都悟得,谁都一样,阶层不会成为一道金钟罩,挡不住一个时代的恶与丑。或许尖峰直指从来没有成为严歌苓本意,但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的高明之处之一在于此。
因为,判断一个时代是否真正无药可救,往往是要看一群处于中游或中偏上游的人的状态。
并且,芳华很好地将焦点瞄准的中游或中上游从生理和精神整体趋势可以决定一个时代走向的群体,一帮正值芳华的年青人。刘峰(男主),一个四美五好的“雷锋”翻版,何小萍,一个依靠个人勤奋成功“初”逆袭的孤儿,林平平,一个众星拱月版的文工团团花……
这代人的芳华逐渐逝去。
无私到“飞黄腾达”的机会让给战友、被人冤枉依旧对始作俑者怀旧情的刘峰,妻子和别人跑了,做买卖的家当被警察扣了老战友出的钱解决,落得孑然一身。
何小萍依然也没能不被人嘲笑,进入文工团,男的嫌她臭女的嫌她臭外加品行有问题。从小父亲出事了,母亲改嫁了,留她一人,靠撒撒谎换来母亲的关注。在团里出了几次洋相,伤透了几次心,最终精神与肉体双双被排除在这个小集体外。
林丁丁,期望在更高的位置拥有更好的个人生活品质,如愿嫁了个风光人物,这种兑现了的梦消磨了当年的灵气。
那个时代最有号召力与生命力的一拨人下降了,正常新陈代谢的社会容不下包裹着旧社会灵魂的集体的存在,于是乎文工团解散了,曾经死守着的信仰也随之而逝,而最放不下过往的人,就要面临新社会不容旧的残酷。
当然,这部影片不仅仅告诉人们新旧更替的必然趋势,它也在扒着另一些隐晦的东西,比如,英雄是怎样一步步被意淫出来的。
触摸事件的始末,林丁丁面对一个“神一样”的刘峰站在自己面前说,其实我已经惦记你很久了,林丁丁觉得辜负,觉得恶心,一个光辉的英雄式的人物怎么能有七情六欲呢?刘峰是英雄,是全体文工团的英雄,哪一天英雄要释放欲望了,众人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是批斗。他们不理解英雄是凡人,当英雄走下神坛,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英雄扼杀了自己内心的期望,于是乎林丁丁说刘峰耍流氓。
而刘峰无时无刻不在压抑自身成全大我甚至渴望牺牲也未有理想的结果,影片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老战友重聚坐一起闲唠嗑,郝淑文拿着林丁丁的照片给萧惠子看,说:”现在让摸都不想摸了吧。”这时,刘峰刚处理完车被扣事件,从警务室出来,萧惠子把照片递给刘峰,刘峰有几秒的沉默。对于那次严重的触摸事件,刘峰似乎并没有在文工团这个集体前正式澄清,牺牲自我一直是刘峰的个人意志。
而当这种牺牲自我的意志性的东西成为一种明晃晃的标杆,并且树标杆的口号弥漫在一个时代的各个角落时,刘峰作为一个雷锋式的英雄出来了,被捧到顶点,注定错一步万劫不复。
林丁丁坏吗?并不是。林丁丁隐瞒事实,一方面接受不了刘峰成为凡人,直视不了内心的贪婪,另一方面,不牺牲刘峰难保全自身。林丁丁不是英雄,后来何小萍的指责是略带滑稽的,她不会原谅林丁丁,刘峰爱林丁丁,林丁丁却隐瞒真相,这显然是何小萍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地就高人一等。
英雄因为别人的“不英雄”走向幻灭,令人唏嘘。
看来看去,《芳华》始终没能逃脱那点情怀,冯小刚似乎是总是用情怀去“撑”一个时代,从小处细处着手刻画一个阶段的社会,相对于宏大的叙事手法容易也不容易,谁都能讲这么一个故事,而又不是谁都能讲得好,讲不好就让一个本应深刻的叙事成为一个时代的流水账。冯导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唐山大地震》到《1942》到《老炮儿》。
总而言之,芳华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