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简书的第3篇文章。本文约1400字,请花3分钟来阅读。)
早上去面包房买点早餐。大清早的,店里也没有几个人。
我选好东西后就去付款。收银员正在算账的时候,我后面来了一个准备付款的人,他站在我左边。过了一会儿,又来了第三个人。不过他没有排在站我左边儿的人后面,而是径直站在了我右边。
收银员正在为我装东西,我左边儿的已经在问他的东西多少钱了;而我右边的更厉害,东西和手都已经放在了柜台上。就这样,本来应该排成一队的三个人在柜台前构成了一个奇异的三角形。
我对这个三角形后面的发展很感兴趣。所以,在结账离开时,我特意回头看了看。
果然,我刚一离开,我右边的人就接替了我刚才的位置,而收银员也很自然的接过他的物品和钱。更有意思的是刚才站我左边儿的哥们。他在我付款的时候已经在吆喝要收银员招呼他,而现在一个后来的人插了他的队,他反而沉默了。
有意思!有意思!真是太有意思了!
想不到,一大早,在这一隅小店就上了一堂这么生动的社会学课。
这三个人,不正代表了社会秩序崩坏的“三要素”吗?
- 右边的人——规则破坏者
- 左边的人——沉默的受害者
- 收银员——纵容破坏者的秩序维护者
在搞坏社会风气方面,这三种人的危害依次增大。对,你没有看错。社会风气败坏过程中,危害最小的是规则破坏者,因为如果第三种人不纵容,第二种人不沉默,第一种人根本没有机会。
更重要的是,人人都可能是第一种人。经济学理论假设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动物。如果秩序维护者纵容,受害者不反对,理性的人都会选择破坏规则。从这个角度来看,试图通过提高大众道德水平来改善社会风气的成本是最高的,而且也是违背人性的。
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是加强对秩序维护者的监督。首先,在任何社会中,秩序维护者的数量都是少数。就拿购物排队来说。一个收银员会面对数十计的顾客。如果收银员坚持只受理正常排队的顾客,那么插队的人将没有生存空间。
谁来监督秩序维护者呢?就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对于中间那沉默的大多数,因为他们既没有维护秩序的权力,也得不到破坏规则的利益,唯一能做的只有两件事:
- 教育他们敢于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
- 降低他们维护权利的成本
我和万里路夫人酷爱旅游,也去过不少地方。整体感觉是一些发达国家确实社会风气更好。但我从不认为这些国家的人素质比中国人更高。他们做得好的就两点:秩序维护者不纵容,受害者敢于发声。于是,想破坏规则的人成本被推高。渐渐的,这样的人就少了。然后大家也看到了遵守秩序的好处,最后就成了习惯。
新加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在国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人,一到新加坡旅游,立马变得“讲究”起来,知道有痰要先用纸巾包起来,也知道要把垃圾扔垃圾桶里。
显然,人的素质不可能换个地方就立马大幅提升,只不过是新的环境提高了他们破坏规则的成本——新加坡随地吐痰罚款1000新元,乱扔垃圾罚款500新元。正所谓“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规则不行的社会就喜欢提倡道德,就好比自私的人最喜欢谈感情。所以,别再抱怨他人道德水平低下了,正确的做法是,发出你的声音,让秩序维护者不敢纵容他们。
你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