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给予树》这个课例,哪些环节是预设好的?哪些环节事先没有预设?依据是什么?
预设环节:
1.于老师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提炼出“并不宽裕——一百美元、五个孩子、二十美元”如愿以偿”“八岁”几个词语,并进行板书。
依据:这一环节是预设好的,从课例中可以看出于老师是通过这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并为第二课时的读写结合做铺垫。
2.在第二课时中,出示课后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并将信的称呼和署名事先写好。
依据:第二课时开始的这一环节是预设好的,在课例中于老师说到:“信的称呼和署名我替你们写好了,你们照抄就行了。当中的话你们自己写,但是黑板上板书的词语必须用上。一旦你们用上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具体地写出这些数量词,对金吉雅的理解也就更深了。如果有困难,有的词语用不上,随时举手示意,我会帮助你们。”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3.第二课时在评讲学生习作时,于老师事先找班长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先找平时不喜欢作文的同学来读,接着再找好一些的,最后找到可以称为范文的同学。
依据:根据课例中的说明和评价,我读出于老师的这一环节是有意而为之,这样的安排对第一位不喜欢作文的学生来说是一次现场提升的机会,认真倾听,用心修改,结果也是可喜的。
未预设环节:
1.上课开始于老师向学生询问“并不富裕”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只有三五个学生举手。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理解。
依据:这一环节是于老师未预设到的,每个班级学生的情况都不同,读课文和理解课文的程度也不同,因此遇见此情况,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再读课文,这一点给我的触动最大。
2.课堂上学生第一遍读课文,于老师从不同角度表扬了三位学生的朗读,第三位学生朗读得比较有感情,于老师便开始范读。
依据:课堂上于老师的范读是未预设好的,或者说具体的范读时机是未预设好的。于老师在指名三位学生朗读后,没有达到好的效果,于是进行范读,并且在范读之前提出具体要求:特别注意我是怎么读金吉娅的话的。范读后,学生的展示读第一位读得不好,第二位稍好些。于老师再范读,此时于老师眼皮耷拉下来,声音低且慢,学生的朗读有了很大的进步。
3.评价学生习作的具体内容是未预设的。
依据:借班上课,学生的习作内容和层次是未知的,这节课中于老师安排习作后开始巡视、指导,这个过程对学生的习作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在当堂评价的时候针对性就更强了。例如课例中的引导学生使用“八岁”这一词语的环节。
再读课例,换个角度,焕然一新,从于老师预设和未预设的环节来看,于老师的课真正是基于学情、课堂上学生的具体反应来及时调整课堂策略,“儿童的语文”值得我反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