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访了三家企业。
第一家是已经跟我合作了两年的老客户,主要探讨运营话题,偏交付,暂无新的采购计划,客户很客气的接待了我,算是一家头部的投资公司,第一次线下见面,深入沟通下来,发现自己对客户的了解还是片面的,客户面临的处境和痛点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即便是头部企业,也满满的危机感,完全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安逸。
我总是喜欢问出企业的痛点,迫使我们去改变的,往往是我们当下最痛的,或者是你可以预见到它是你未来避不开的一个卡点。
有痛点就好办了,有痛点我才知道怎么开药方阿。
第二家企业很有意思,准确的说,他更偏个体。这位朋友是我在七八年前认识的,现今在一所知名高校负责一个项目,很多年不见,突然前几天在微信上问起我,我自然的答应了见面,也好奇大家都有啥变化。
见面后的氛围,却有些尴尬,我自认还算开朗,可是现场却无法打开话闸子,作为一个老熟人叙叙旧吧,发现对方工作实在是安逸,承接下项目就可以了,没有突破的压力;聊聊家庭吧,当询问到子女的时候,对方默然不语;聊聊学习吧,对方似乎没有成长的需要,尽管我也是一在家知名公司,他居然没听过,或者是对方根本就没有沟通的欲望!
出于对方主动约我,却没有话题可聊,我感觉十分奇怪。那么约我见面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老朋友的叙旧,不是业务的洽谈,我一脸懵,对方还时不时的刷手机,这是我有始以来最失败的洽谈,感觉任何话题都激不起对方的兴趣,后来我留下了份礼物,短暂的停留一会儿就离开了,感觉闲聊都变得多余,也许有一天我会问问这位朋友,那天你在想什么?
第三家走访的企业,是一家比较知名的茶饮公司,见了CMO,一位阳光帅气且充满洞见的大男孩,虽居高位却非常有亲和力,来到这家公司,我觉得把我从上一家见面后的低谷拉回来了。
跟这位CMO的沟通,如沐春风,就像发掘到一个宝藏,越挖越有惊喜。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尽如此大,不是身份的差异,而是是否足够真诚和认真对待每一个人。
第二位朋友的见面也算是给我上了一课,要把时间留给真诚的人。
第三家企业的CMO,你会庆幸见到,怎么这么特别,笑起来这么灿烂,这么简单和真实,并且事业成功。
最主要的是,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后,我们知道了自己会想要成为哪种。
要去靠近那些能给你反馈,尤其是正反馈的人,才能让你能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