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杼穴
位置:陶道穴外开一寸半处。
大杼穴是骨之会。骨病治此。
帮助判断是否有骨病:可以判断是否骨折,如扭到脚,按大杼穴若痛得大叫,表示骨裂了,没感觉,就是没骨折。骨折,灸或下针此穴,骨头恢复得快。也可以判断是否有其它骨病,骨有问题会在这里找到压痛点。
判断骨病是否痊愈:此穴压痛点去掉,代表骨病痊愈。
会郄治疗
郄穴有消炎、清热、镇痛作用。例如病人骨头裂了,大杼有压痛点,裂处刚好在手阳明大肠经跟手太阴肺经上,可骨的会穴大杼穴和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温溜穴和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穴。这就是会郄治疗。内科病或骨病常用会郄治疗。
会穴治疗无所谓补泻,引到气,针下去酸即可。(膀胱经下针斜30度)
另治症:“五脏气乱,天柱大杼。五脏气乱,不补不泻。”如从高处跌下就属此种情况。
保健:平常给孩子灸身柱,又灸大杼,可以长得高大且骨头硬,身体健康强壮。
7.风门穴
位置:位于第二椎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近取穴,脖子强硬。可以灸,也可以拔火罐。背发的肿块、褥疮,都可以在风门上烧(灸)。治疗痈。痈长在身上四肢上都可以在风门治疗。
痈的种类及治疗
背上长的脓块,叫痈。有三种:一是脓块红色,白头;二是白色的,没有头;第三种是凹陷的。
前两种治疗用灸。
第一种治疗先用三棱针把皮挑破,把脓吸出来,在上面灸。痛,灸到不痛。
第二种不痛,灸到痛。
第三种凹陷,是非常不好的症状,非常凶恶,直接用灸。凹陷有两种,痛和不痛。痛灸到不痛,不痛灸到痛。
8.肺俞穴
位置:第三椎下,外开一寸半。
俞募治疗
治疗时用到俞穴,也用到募穴。如治肺的问题(咳、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气喘、肺癌等),先下针肺的募穴(中府穴),在下针肺的俞穴(肺俞穴)。
俞募治疗大部分是治内脏病。经络病多用子母穴。若用俞募治疗后病人还痛,可再用会郄治疗。
治症:“肺瘘,皮肤痒欲自杀”,忧郁症,肺的俞穴募穴下针。小儿龟背,用肺俞穴针或灸,然后正面取它的募穴,也用俞募治疗法。
女性肺癌的成因及治疗 女性哺乳期如果忧伤,造成奶水逆流,停在肺里,会成为肺癌的源头。判断可从三个方面,咳的痰是白色的,泡泡很多;且每天晚上三到五点会醒来;压脊椎骨压到第三椎身柱时很痛。就会存在肺癌的风险。此时要赶快针肺俞穴、中府穴,同时保持情绪愉快。
9.厥阴俞与心俞穴
(1)厥阴俞
又称为心包,心包经就落在心包上面。
位置:第四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可治疗心脏病。针、灸都可以。
(2)心俞穴
位置:第五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用于诊断:手指头压第五椎痛,就说明有心脏病(可因此失眠)。(肺有问题,压第三椎)
第五椎压痛有两种类型
压痛点压下去有闷痛,是心虚,是虚症。
压下去刺痛,剧烈的痛,是堵到了,可能是淤血,灸、针都可以(俞募治疗:心的募穴巨阙和心俞穴,先后无顺序)。
火(心)克金(肺),如果克到肺了可同时下肺俞,病就不会再发展。
治症: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针、灸都可以。健忘。
红斑性狼疮
形成:心其华在面,心脏有问题时,两个脸颊就很红润,因为营养不能进入,逆流出跑到脸上。心是土(脾)之母,因而也会影响到土(脾),伴随而来的是关节肌肉痛(脾主四肢)。
治疗:针灸下心俞穴、肺俞穴、肝俞穴。
10.督俞穴
位置:位于第六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专管督脉,督脉是诸阳之会。
帮助诊断:血癌在第六椎可找到压痛点。
血癌的形成:督脉受到伤害,白血球升高是督脉得到不正常的营养所致。故营养逆流从第六椎进入督脉,这种本不该发生的情形,就是血癌。
治疗:督俞穴可以下针,也可以灸。
督脉很重要,是诸阳之会,若身体阴阳协调,整个督脉找不到压痛点,不协调就会找到压痛点。
11.膈俞穴
位置:位于第七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血会膈俞,血病治此。
人体八大会穴
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
治症:贫血、淤血(身体内有淤血表现为口渴又不想喝水)、内伤出血、大小便血,这些出血的病都可以用。针、灸都可以。
膈俞穴是活血化瘀的穴道,病人痛有淤血,就可以选用血的会穴和所在经的郄穴(消炎、镇痛)进行会郄治疗。
12.经外奇穴:消渴穴
位置:第八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消渴。针、灸都可以。
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膈以上。
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在肚脐到胸膈。
下消是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