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209天,今天阅读的内容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吗、不能以刁难学生取乐和因为思想,所以不安分这三节的内容。
在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吗这一节当中,作者提到:文革期间,那个时候有很多政治宣传资料,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期,老师和学生都有探究事物的主动性,有学习兴趣,因为迫切需要解惑去蔽,要花大量的时间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寻找资料,那种花费巨大代价所获取的,现今看来不过是唾手可得的常识,但课堂上那种探求过程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经验又让他们对于求知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他们记住的未必是查书求证,而是课堂上老师的质疑提问与学生思考判断的过程,这就是有价值的“学”。哲人为什么主张“思考一切”?因为只有经过思考获取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思维品质建立在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怀疑,有时依据的是常识,有时依据的是普遍真理,有时是靠逻辑判断,更多的是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有所发现。
在不能以刁难学生取乐这一节当中,作者在开篇时就说到:不要向学生提愚蠢的问题,不要以刁难学生取乐,不要过早的拿那些似是而非的难题纠缠学生,让他们对学习产生错误判断,或是对个人思考能力失去信心。
如果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敢对问题本身质疑,不敢对提问者发出反问,那么,这种令人厌恶的论辩,有可能败坏学生朴素的道德情感。在课堂上,教师用自己无法解释的道德难题去为难学生,又说不出自己的见解,这不是“探究”,也不是“拓展”,这不过是娱乐,是刁难,有可能把学生引入错误的学习。
学生们还处于特别单纯的时期,他们没有“导师”们的世故、复杂,他们能够真诚的表达自我,千万不要用那种所谓的道德两难的问题,去测试中小学生,如果不得不面对那样的难题,教师必须向学生敞开心灵,有所“示范”,才能形成合格的“教”。
在因为思想,所以不安分这一节当中,作者说到,他会尊重那些不安分的学生,学生的文化批判,来自他的思考,这类思考也许有不全面之处,但思考本身有不可估量的人生价值。然而,这样的学生,往往被教师认为不安分,这些老师对不安分的学生总是格外操心。教学要让学生会思想;要学生思想,不是让学生复制教师的想法,重复教师的路。合格的教师,教学总能有个人见解,也会鼓励学生有个人的思考;拒绝学生批评,不让学生质疑,那样的教学能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所谓教学低效,很大程度上得归咎于教师专业素养不足——仅仅是在常识层面,还谈不上“胆识”。
希望学生“安分”,反对独立思考,教育就不可能培养雄健的国民,只能培养顺民或奴才。如果中小学阶段不培养这样一种质疑思考的精神,学生非但不会有什么出息,连生存的基本能力也会丧失。
教师能有一群“不安分”的学生,学生有独立意志,甚至具有超过教师独立见解,应视为教育教学的成功,教师不要怕下不了台,你的胸襟有多宽广,学生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大。在课堂上,我们要总是在在期待,希望学生有独特见解,想听到与众不同的表达,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质疑,那些异于常规的阐释,会像闪电亮彻教室,更希望课堂上始终有思考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