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时,每天入睡前,都求着妈妈读读绘本,给你讲个故事,才打算睡觉,在梦中跟故事里的小松鼠、小兔子们招招手,做游戏。
5岁时,迷上了动画片。有时和喜羊羊美羊羊们一起挑战灰太狼,每当灰太狼大喊一声“我还会回来的”,就开始咯咯地笑。有时和熊大熊二捉迷藏,一起戏弄光头强,看到街上的光头伯伯,就拉着妈妈说:“妈妈快看,光头强来了”。
7岁时,读书成了墙上挂着的abcd,碰到一个字,不会,一笔一划抄写几遍,自然就记住了。课本成了填字游戏,索性还有点儿意思。
12岁时,小升初,语数英轮番上阵,考试和分数,变得比什么都重要。喜欢的画笔得放一边,喜欢的舞鞋也落了灰。
18岁时,上可算天体运行轨迹,下可知地心运动频率,左手翻阅古今中外,右手拿捏虚拟、条件、主谓宾从句……可谓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俯瞰古今中外,知识智力水平达到人生巅峰。但唯一重要的,只有分数。
考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分,学生命根。
20岁时,在大学校园里放飞自我,经历12年的寒窗苦读,终于上大学了!怎能浪费美好时光。每天灯红酒绿,肆意潇洒。上午的课尽量不选,没得选就逃,每天睡到自然醒,已是日上三竿时,叫个外卖,囫囵吞枣,午后开撸,一直撸到宿舍熄灯都不肯罢休。
书是什么?大概是期末考试前划重点的救命稻草吧!
22岁时,大学毕业,找了份销售的工作。每天的工作是,打电话,打电话,打电话。
不知道老板哪弄来的客户名单,还宣称名单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名单的质量决定了成交量,对意向客户要多加关注,跟牢了就一辈子是你的客户。
每天下班,挤一小时的公交地铁,精疲力尽,想要通过读书,提升一下自己。要么刚打开书,就犯困,要么看个两行,实在看不下去,索性不给自己添堵,一年半载下来,读的不超过十页。
25岁,城市生活的窘迫终究抵不过父母劝说,回到了十八线小城镇。
结婚生子,混吃等死。觉得自己的人生,在25岁之后,嘎然而止。
偶尔也在名家大咖的推荐下入几本书,装逼。比如《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
昨日加班,朋友到办公室小坐,看到桌上的这两本书,饶有兴致地问,“都看过了?”
“前一本看完了,刚开始看第二本。”
“前一本讲什么?”
假装工作,逃避作答。
“不会刚看过就忘了吧?”朋友一脸狐疑,“什么都不记得就等于什么都没看过。”
只留我面屏尴尬。
从一开始的热爱向往,到后来的嗤之以鼻,以及再之后的敬而远之。我们对于“读书”这件事的理解,反而不如刚上学的孩童。
至少他们能在书中描写的世界徜徉,能为思想插上翅膀,跟着小飞侠,骑着扫把乱转,挥挥哈利的魔法棒,跟大恶魔干上一架。
而我们的世界,只剩下残酷的真相和轻蔑的傲慢。
然后,我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上辗转,最终变成自己最为厌恶的模样。
猛地出了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