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俗

借用西方人对的宗教的信的迷魅和现代颠簸的对宗教的不信的祛魅,上帝之城和世俗之世的对立。我们目前的世俗思想,1.新道德人文主义(稍强理想色彩,新儒家);2.不信的多元模式(追随自由、抵抗主义,自由颂歌);3.个人主义的本真性(更为混杂的做自己的事,浪漫主义)。

我们世俗,在于不信君权神授、宗法尊贵的家国统治道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家庭的分外关注、礼仪尊卑的观念,居于此,根生于家庭的关系主义(困束在一整套做人成家处事的一层层同心圆,核心是照顾家庭成员关系的观念),如果西方中世纪是对宗教神的迷魅,中国的传统则是对礼教祖的磕头献礼,20世纪初中国的世俗化,和18世纪西方的世俗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现实欲望,商业上的成功,生活上的物质享乐,感官的享乐都在之前几个世纪有所冲破传统桎梏的尝试,中国20世纪的世俗化(随着推翻帝制革命、抗日战争、内战、文化革命)带有十分功利的态度上场,容不得大讨论、尝试;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姿态和党政防范策略构成了基本的张力,一是在哲学、政治、文化上可谓意蕴深长,二是世俗3展露出的商业、技术崇拜堪比美国的思想源泉,前者构成了中国道路和西方道路心存防备的官方冲突,后者世俗思想上,相互得益。


技术对人的异化?数字时代对世俗的忽视。世俗为什么是传统的迷魅的对立面,而并非部分人理解的物质享乐,世俗时代本身被印记了我们摒弃传统迷信后的新文明创造时期,世俗也在重建文化的理解上暗示了人人共享的社会,有着时代应有的开放多元、善的要求。

20世纪中国的思想史,世俗思想1、2、3在时间上相继出现,同时存在于今,也意味着我们观念延续至今的轨迹。当然,现代性中国已然被大众理解成仅存的此时,没了哲学、政治思想,文化和经济便是绝对的权力和异化!我们的世俗历程绝不是这样呈现的,它生机勃勃地在20世纪立意深远,人民走过的光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快乐地向前走 献给五O(六O)后的朋友们 我的老朋友, 大多五0后, 已度过五六十个春秋, 青丝...
    王学亮阅读 543评论 0 0
  • 不记得 是有多久 没有这般 自在 耳边萦绕着《萤火虫》 身边陪伴的是 十年修来的闺蜜 不需言语 一遍遍 听着 她的...
    天之一隅阅读 144评论 0 0
  • 通过对阿里指数“童装”的搜索发现,童装的热搜还是蛮高的,在童装中上升榜最多的是连衣裙秋季款。 天气渐...
    三笠ac阅读 254评论 0 0
  • 目录 前情回顾:返回计划 我们几个人烤着火,又在山林里度过了一个晚上。情况如此紧张的局面下,我竟然睡得十分踏实,迎...
    东山来客阅读 252评论 0 0
  • 父亲节快到了,先来听听好爸爸好村长李锐,有几句心里话要对你说↓↓ 李锐有句话对你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
    绿高粱阅读 37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