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在读一本关于语文的书籍。震惊之余是深思。为作者完全脱离现在语文界的窠臼所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而震惊,又因书里所言而反思。在这个信息爆棚,随手可得的时代,作为老师能给学生一点什么呢,作为语文老师又能给学生一点什么呢?
我们该给的生存教育缺失了,给的是碎片化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引领他们的人生吗?这些知识又能给予他们力量吗?
在这个互联网主宰的时代,人变得越来越无力。大学毕业即失业。我们已不是与人竞争,而是与人类自己发明的机器人竞争。那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我们能做什么呢?
我们的教育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不论形而上还是形而下技艺层面都没有。
回到语文这个具体科目。此书作者大胆地质疑教科书的选材编排。一些陈旧的、政治性大于文学性的、翻译有误的文章都被选取其中。学生学得无力,老师教得也痛苦。对于古诗词不论怎么教授,最终却只把能否背诵作为考察学生掌握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这早已失去其蕴含的文学味道。
我们该怎样选材,看了之后我很困惑。是否应该立足于现实,吸取古今中外的精华,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大胆取舍和选择呢?让语文不再可有可无,不再是主科当中的豆芽学科。又是否该把那些彰显封建美德的忠君愚孝等驱逐出语文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