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维导图
2.阅读感受
读完本章最大的感受是:说的是分类,为什么我看了几遍还是不知道如何分类。
书中的例子很多,大部分书籍没有阅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很多时候,不能理解作者举例的真实目的,比如在说明分类重要性的时候我的批注:
这一章好几处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听完村长的分享后,发现完全理解错误。
3.分享会感受
# 囡囡-日期160302-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 四个收获
1. 分类的流程:对象X--感官系统--大脑--提问这是什么(核心特征提炼)--分类标准(特征比对标准)--回答--经过分类的X--判定和判断--分类标准背后的规则--下一步行动--归类、采用不同种类方法执行
2.分析阅读核心规则一:越早对图书分类越好,早在正式开始阅读之前。
3.判断分类的充分条件:书名(主副标题)+目录+前言+章节标题
判断分类的必要条件:分类的标准及标准背后的规则
4.对图书进行分类:分类标准--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哲学、自然科学……)
分类的规则--用什么方法阅读?
### 三个感受
1. 按照村长的思路终于能清晰的了解本章的脉络了。第一次阅读到这里就放弃了,第二次阅读到这里,完全理不清做思维导图的思路,于是一直拖延至今。果然,配合正确的引导,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2.分类的重要性,核心在于分类的规则。参加揩油时,做了一个分类底稿,大的类别基本清晰,但是在进行时间开销记录时,由于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则,以至于很多事情发生时,不知道到底应该放在哪个项目里面记录。比如阅读中的做思维导图到底是阅读类,还是思考类。这样没有清晰界定,导致记录的混乱,很容易就产生放弃记录的想法。
3.高手总能立刻把新模型应用到实践中。比如村长就用管理效果公式来看书籍分类前置的问题,学完EAT模型后,小生立刻用它来帮我分析问题。而我,学完后,模型是模型,我是我。和高手相比,我现在最缺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
### 二个改变
1.对读书分类认知的改变:以前认为对书的分类就是管理类、数学类、哲学类等,但是没有一个分类的标准,从来没有想过分类是为了干什么,仅仅做了分类的用处是什么。现在了解到,对书籍分类后,不同类别的书,有一套相对固定的阅读方法,而不是所有类别的书籍都采用一套方法来阅读。
2.对于分类混乱的问题,要定义清楚每个类别的规则,在记不清楚的时候,将规则打印出来,做刻意训练。由于时间开销记录前期只进行了大类的区别,现在已经太乱了,根据这两个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一个行动
调整时间开销记录的分类说明,进行刻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