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格列柯 影像记录114
2024年4月28日,在西班牙古城托莱多,进城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了解画家格列柯。
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在西班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我们先来到画家的墓碑前,听导游讲解。导游是江西姑娘,嫁给当地的导游,在此安家立业。当地政府为保护本地人就业,规定进入城内的旅游团必须请一位本地人随同,你说是地陪也行,带路指引也行,反正她一句中国话也不懂,全程默默跟随。据说跟我们的这位白人姑娘是江西导游的小姑子,肥水不流外人田,管他吃相好不好。
所以我们这个15人团在托莱多的导游配置相当豪华,有三位,一位国内来的全陪李导,一位当地的江西导游,一位白人小姑子。
离墓碑不远处,有格列柯的一个户外作品《耶稣十二门徒》,是用金属制作的抽象塑像。
再向前走,是画在墙上的格列柯画,也不知道是格列柯画的,还是后人临摹的。
最后还看到一幅格列柯画自己儿子的像,也是在墙上。露出的一角手绢上有格列柯的签名。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格列柯。
一、画家简介
埃尔·格列柯(El Greco,意译“那个希腊人”,1541-1614年)出生于希腊的克里特岛,原名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Doménikos Theotokópoulos,也有译成“多米尼克·狄奥托科普洛”的)。他学习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在意大利度过,36岁时移居到西班牙托莱多。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幻想风格主义画家。
格列柯作为中世纪西班牙的伟大画家而广为人知。他是一位肖像画家,特别擅长宗教画,并为托莱多以及其它地方的教堂创作了众多的祭坛画。尽管他取得了如此的成功,但在画家的晚年,金钱上的问题却接连不断。原因之一是他的生活方式过于奢侈,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他自尊心极强,动辄就同委托者们发生诉讼。格列柯去世后,他的名声随之衰落,作品也被认为是“荒唐无聊不值一提”而遭到冷落。
进入到19世纪后,他独特而充满魅力的绘画风格,在美术史上终于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作品构图奇特,布局多呈幻想结构,用色大胆,新奇,呈现出梦幻般的奇特效果。
1577年,格列柯来到托莱多。此地清水环抱的城堡、各具风采的塔楼,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希腊画家。他像发现了这座城市妩媚诱人的真谛一般,顿时思路大开、意兴勃发。他挥笔作画,夜以继日,把对现实的感受和对未来的畅想全部通过画面留给了今天的托莱多。
格列柯被认为是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画家,在他之后许多年才有了土生土长的委拉斯凯支和戈雅,这三位以及20世纪的西班牙三杰——毕加索、米罗、达利——已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关于格列柯的传记,我所知道的有一部书,是希腊作家巴比斯·普拉伊塔基斯所著《格列柯传》(原名《格列柯与大审判官》,2012年);
还有两部电影:一部是意大利导演卢恰诺·萨尔切(Luciano Salce)拍摄的《格列柯传》(El Greco,又译名:《剑影情怨》,1966年);
另一部为希腊导演Yannis Smaragdis拍摄的《格列柯传》(El Greco,2007年)。
二、画家名字
格列柯的名字是怎么从长长的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Doménikos Theotokópoulos)变成短短的格列柯的呢?这要从他的诞生地说起。
格列柯出生在希腊的克里特岛,这是地中海上的一座美丽岛屿,古希腊克里特文明的发源地。
格列柯青年时代在意大利学画,他知道自己画得很棒,所以谁也看不上。他说,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也没他画得好。
因为太狂妄自信,意大利的画家们不喜欢他,把他赶出了意大利的艺术圈子。格列柯来到西班牙,寻求艺术事业的发展机会。
他的名字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念起来非常拗口,又长,西班牙人记不住,因此,人们称呼他为多米尼柯·格列柯,格列柯是意大利语“希腊人”的意思,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希腊人多米尼柯。
后来,人们直接用“埃尔·格列柯”(El Greco)这个名字来称呼他,“埃尔”是西班牙语的冠词,相当于英语里的the,而“格列柯”却是意大利语。
所以,埃尔·格列柯就是“那个希腊人”的意思。这名字很简单,也很酷:一个西班牙语单词,一个意大利语单词,但是含义却是“那个希腊人”。
记住格列柯的名字,也就能记住了他的人生经历:生在希腊,在意大利学画,在西班牙成名。这三个地方也深深地影响了格列柯,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格列柯生平
1541年,也许是这一年,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出生于希腊本土以南的地中海上的岛屿--克里特的首都干地亚(现在的伊腊克林),其准确出生年代不详。现在没有任何关于他出生的记录,能证明他出生年代和出生地的,只是后来他本人的陈述。
画家本人在作品的署名中常常用希腊文字书写原名,有时也加上“克里斯(克里特人)”一词,以自豪地表示出生其地。
他的父亲是税务官。
1566年,该年的文件记录,谈及到作为画家的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当时他的大多数作品遵循了拜占庭的宗教传统。
这份提及到埃尔·格列柯的最初记录见于1566年6月6日,其中记述道:“巨匠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画家。”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此时他作为画家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有几幅绘画被视为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1983年被发现有署名的《圣母之死》等),其中显示出画家经过了拜占庭传统圣像画的磨练(但是,他的家庭信仰罗马天主教,并不信仰与圣像画关系特别深厚的希腊正教)。
1568年,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住在威尼斯,因为这年8月18日的记录中记载,他安排将几幅素描寄给干地亚的地图制作者。直到1570年,他仍停留在当地。
克里特与威尼斯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因此,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也不足为奇。从1204年以来克里特就是威尼斯的领土,这个岛屿是该城市在东地中海上的贸易要地。当时的威尼斯正处于艺术光辉的顶点,格列柯为了锻炼自己的本领并积累经验而前往该地。据说他曾经在提香的作坊里学习,虽然当时的提香已经是老态龙钟,但无疑他依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
1570年11月,根据记载,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移居罗马,估计他在那里住了五、六年时间。
到罗马不久,好友兼画家朱利奥·克罗维奥给红衣主教亚历山大·法奈塞写信,请求他允许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一直住在红衣主教的宫殿里,直到找到住处。在同一封信里克罗维奥还称赞了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说他的自画像“令整个罗马的画家们惊叹”,不幸的是这幅作品现在已不存在。毫无疑问法奈塞红衣主教答应了这一请求而允许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暂时住在那里,但他在那里住了多久无从知晓。
关于在罗马逗留期间的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的情况,除了他是圣路加公会的成员以外,其它不详。现存他在意大利时期的杰作,有《基督洁净圣殿》和克罗维奥的肖像画。
1572年,他曾经回到威尼斯一段时间,具体时间不明。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也许是通过法奈塞红衣主教的关系,在罗马得到了很多学者和神学家们的赏识。红衣主教的图书管理员、当时屈指可数的学者弗尔维奥·奥尔西尼收藏有7幅格列柯创作的绘画(所知的绘画现存只有一幅),这可能是他订购的,也可能是画家作为在某项工作方面给予自己关照的谢礼而赠送的。
尽管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但他在罗马并没有接到官方性的创作订件。或许是由于他在当地没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果,才试图在一个新的国家--西班牙重新开始。
1577年,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出现在西班牙,以后便被称为埃尔·格列柯。
关于埃尔·格列柯人生的第二个记录出现在1577年7月2日,在托莱多,他的名字第一次被记载下来,以后他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格列柯之所以选择这个城市,是他在罗马时的一位朋友路易斯·德·卡斯提略影响的结果。卡斯提略是西班牙的年轻神职人员,他的父亲是托莱多大教堂的参事会长,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不知是不是卡斯提略劝说格列柯去托莱多工作,事实就是,埃尔·格列柯一到这座城市就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1577年,他完成了第一幅巨作订件作品--圣多明戈·埃尔·安提瓜教堂的祭坛画《圣母升天》。同年,他着手创作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托莱多大教堂的祭坛画《基督被剥去圣衣》。这幅作品于1579年完成,为画家确立了名声,由此而来,个人收藏者们所需要的这幅作品的复制品订件接连而至。
在《基督被剥去圣衣》完成之前,埃尔·格列柯就已经扎根在托莱多。这是因为他早已有了自己毕生的伴侣海洛尼玛·德·拉斯·库埃巴斯以及家庭。他们在1578年生下了儿子赫尔黑·马努埃尔,两人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夫妻。而两个人并没有正式结婚这一事实,导致了种种没有根据的臆测:也许因为格列柯是外国人,因而没有得到结婚所必需的文件;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即他在托莱多或者意大利已经结过婚了。
因为没有留下任何有关格列柯同海洛尼玛关系的史料,所以对于埃尔·格列柯的私生活人们也无从知晓。格列柯移居到西班牙以后,在工作方面留有很多文件史料,但关于他的私生活却很少,即使是私人信件之类的也完全没有。
仅仅在托莱多的成功并没有使埃尔·格列柯的野心得到满足。他希望为当时西班牙艺术最大的庇护者--两班牙国王菲力二世工作。菲力二世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富豪且拥有权势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位狂热的美术爱好者。当时,他为了装饰1563年在马德里近郊开工建造的雄伟修道院兼宫殿--埃尔埃斯科里亚尔,正在召集众多的艺术家。这也是促使埃尔·格列柯下决心从意大利移居两班牙的动机之一,即他认为有希望参与埃尔埃斯科里亚尔的工作。事实上,已经有几位意大利艺术家包括提香为宫殿提供了作品,有的艺术家已赶赴当地在现场工作,参与这个巨大的工程。
1582年,埃尔·格列柯接受委托,制作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埃尔埃斯科里亚尔宫殿的祭坛画《圣莫里斯的殉教》,但运气不佳的是,国王对作品不满意,创作以失败而告终。格列柯虽然得到了这个极其巨大订件--《圣莫里斯的殉教》,但被菲利二世拒绝,究其原因,在同时代的神职人员荷塞·德希古恩萨的评论中有所暗示。这位评论者认为该幅画不适合作为祭坛画,因为缺少:“鼓励信仰”。埃尔·格列柯在画面中并没有把焦点对准殉教,而是将它逼到远景处,相反,将圣莫里斯和他的同伴就:“为了信仰是否应该选择死亡”这一问题的讨论场面拿到了近景。在这一点上,他错误地判断了菲利二世的价值观,因为国王虽然喜爱绘画,却更加珍视信仰。
埃尔·格列柯并没有再次试图得到国王的惠顾,他吧精力集中在托莱多的其他活动上。
他是一位非常有理性的人物,头脑灵活敏捷,具有苛刻的职业意识。埃尔·格列柯认为,画家是一个有威严并值得尊敬的职业。从1585年起,他租借了比列那侯爵宅第的一部分过着奢侈的生活。对于自己在工作上的报酬他要求公平而充足,对于未支付酬劳的情况,他不惜数次在法庭上为自己争讨。
除了围绕作品酬金问题的纷争外,在关于作品特定主题的处理方法上,格列柯有时也会受到批评。这是因为西班牙教会当局顽固地认为,绘画的表现必须遵从于正统的神学。尽管如此,埃尔·格列柯因《圣母升天》和《剥去基督的外衣》已获得成功。之后从托莱多以及周围地区而来的订件便源源不断,其中有画家为其所在的教区教堂圣特梅创作的著名作品《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1586-1588年)。托莱多虽然是西班牙的一个大城市,但当时在这座城市里真正优秀的画家极少,埃尔·格列柯则比当地任何一位画家都出色。
1589年,埃尔·格列柯正式登记为托莱多市民。
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从1597到1607年的10年时间,订件如同洪水一样蜂拥而来。这个时期,由于大规模地进行宗教设施的改建和再新装修,格列柯作为该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而拥有大量的工作,此外,还有从远方地区来的订件。其中之一便是距托莱多以北20英里左右,依列斯加斯城镇慈善医院的祭坛画。埃尔·格列柯在1603年签订了这份协议,但围绕费用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执,终于在1607年才有结果,但对他极为不利。
这一结果不仪伤害了画家的感情,在财政上也给了他沉重打击,从此以后格列柯似乎一直没有能够从金钱问题中摆脱出来。格列柯从朋友们那里举债度日,1611年房租的支付竟然拖欠了两年。
1614年4月7日,73岁的埃尔·格列柯在托莱多去世,他被埋葬在圣多明戈·埃尔·安提瓜修道院。但是,由于同教会当局发生了争执,其遗骸似乎由他的儿子移到了附近的圣特尔跨特修道院。一种说法认为,由下这座修道院在19世纪遭到了破坏,埃尔·格列柯的遗骨也便消失了踪迹。
四、格列柯部分作品
从下面这些画作可以看出,在文艺复兴时期,埃尔·格列柯确实风格独到。
1.基督被剥去圣衣
布面油彩,285×173cm,作于1577-1579年,现存托莱多大教堂。
《基督被剥去圣衣》是画家1577至1579年间在托莱多大教堂同名壁画的复制品,兼有拜占庭风格和威尼斯画派的特色。
2.忏悔的玛达莱娜
布面油彩,107.9×101.4cm,约1577年作,现存马萨诸塞伍斯特美术馆。
3.手抚胸膛的贵族男人
布面油画,82×66cm,作于约1580年,现存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这幅作品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也是格列柯最为出名的作品。《手抚胸膛的贵族男人》是画家在托莱多的第一年绘制的,画中坐着的人凝视观者的眼神和自然的手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个佚名人物的肖像,身穿黑色外套,花边领口和袖口,戴一件垂饰,一柄配剑,这些说明他是一名绅士。对于画中人的身份以及作画目的存在过很多猜想,有人认为他的姿态代表着悔意或誓约。不过这种猜想存在很多可疑之处。他的身份可能是Montemayor的Juan de Silva y Ribera III侯爵,或者是托莱多的Alcazar。
4.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
布面油彩,460×360cm,作于1586-1588年,现存托莱多圣托梅教堂。
5.托莱多风景
布面油彩,121.3×108.6cm,作于1596年,现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这和我们进城前在观景点拍的相片很像。
6.圣约瑟夫与孩子
布面油彩,113×57cm,作于1599-1602年,现存托莱多圣维森特博物馆。
7.红衣主教
布面油彩,170.8×108cm,作于约1600年,现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8.传道者圣约翰的幻视
布面油彩,222.2×193cm,作于1608-1614年,现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这幅画差不多是格列柯最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