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1万小时”这个词,我也是从今年开始写作后才听说的,一些励志的文章里常常提到,“凡事坚持练习1万小时,吊丝也能成专家”,看的我欣然趋之,以为有了1万小时,就登上了通往成功的巨轮,不用急,时间到了,自然该来的都会来。
然而,又懒惰又拖延的我,做事常常看心境,偶尔被其他作者的事迹激励一下,被鸡血文刺激一下,可能会稍微勤奋两天写作,两天后,又回到原点,只想在有感觉,有时间,有心情时才肯动笔写,其实这样是不会有进步的。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中提出: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对,只能说一万小时只是个前提数字,在这个前提数字基础上,保持刻意练习,才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
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以前的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她已经在语文教学岗位上工作了大半生,但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始终是年级最差的。
她的上课方式也是够奇葩,现在想起来,仍有反胃的感觉。她一上课,也不说话,直接在黑板上抄题,长三米,高一米五的黑板被她写的密密麻麻。然后就是让我们不停地做题,虽然事后有讲解,但这种方式还是枯燥无比,致使我常常处于梦游状态。
此种老师的工作方式就属于天真的练习,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百年恐怕也不会进步。
而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特别是,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比如写作圈常常发起的每天写作1000字,就是一个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据说著名作家严歌苓每天至少写作六小时,隔天游泳1000米,几十年如一日,可谓专注。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到底怎么错了。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成长,无不是在练习、考试、老师批改反馈讲解中进步起来的。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这也许是有目的的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这也是很多写作大神牛叉的地方,他们逼自己日更(每日更新一篇文章),所以他们的飞速进步只能让呆在舒适区的我们望尘莫及。
5、遇到瓶颈怎么办。有时候,你偶然碰到了那些让你感到很难做好的事情,似乎你永远也做不了。想办法去逾越这些障碍,是通向有目的的练习的隐藏钥匙。瓶颈就是一个弹簧,你弱它就强。
6、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你在努力提高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都会偶然碰到那些障碍,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刻,似乎你不可能再取得任何进步了,或者,至少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水平,这是自然而然的。不自然的是那种真正让你完全停下脚步的障碍,那种不可能逾越的障碍,大概就是动机不足。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将军,就是一个很好的动机。
尽管刻意练习的原则是通过研究杰出人物发现的,但这些原则本身,可以由任何立志于改进任何事情的人们所使用。由于研发刻意练习是专门用于帮助人们变成他们行业或领域中的最杰出人物,而不仅仅是变得“足够好”,因此,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熟悉写作技巧的畅销书作者常常会用一个清晰的行动规则,如“练习1万小时成为专家”“21天养成好习惯”等来激发你的行动。但是对于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坚持1万小时,1万小时是否真的引向成功,坚持1万小时的关键节点,以及1万小时练习的本质是什么却置之不理。
真实的心理科学研究表明,成为专家的时间往往随着不同的专业技能领域而变化,唯有刻意练习,才能让你达到梦想成功的彼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