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内卷”,这个近年刚开始流行起来的词汇,如何可能反映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书的《庄子》当中?但这也恰恰是事情的有趣之处,尽管我们用的语言不同,周遭的事物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许已经发生变化了,但人与人之间,依然是那么微妙故我。
内卷的困境: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庄子言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成形,便应该不失其真性情,以尽天年。但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跟外物“相刃相靡”,陷入相互竞争的内卷 。我们终身劳劳碌碌而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疲惫困苦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何,“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人的形体逐渐枯竭衰老,人的精神又困缚于其中随着销毁,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何以解忧?
庄子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他的小故事则是如此精妙,可以让读者自由地拓展思想的外延,这恐怕也是东方哲学里留白的魅力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说有一种菌类朝生而暮死,生命只有一天的时间,所以它看不到月亮的变化。有一种蝉类蟪蛄只能活一个季节,所以它看不到春秋的变换。而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我们是朝菌,蟪蛄还是冥灵,亦或大椿?我们那看起来怎么都过不去的坎,当我们转换一下参考系,还是那么无法逾越吗?生命的长度或许无法改变,那我们又如何丰富生命的内涵呢?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这个故事如果你没有听过,一定会觉得特别有趣。一个养猴人对猴子说,“给你们橡子,早上三个,下午四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跳起来发怒。他不一会儿又说:“那就早上四个,下午三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
我们都会有得失心,会患得患失,有时候也会被眼前的短期利益给蒙蔽了双眼,但有时候我们得跳出当下的处境,或许就开朗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恐怕因为庄子是个知识分子,所以他用了“知识”为例子,来说明用有限的人生来追求无限的知识,你就完蛋了——“殆已!” 短短“殆已”两字,令人警醒。而世上大部分的烦恼和焦虑,又何尝不是源于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那些没有边界的事物,例如那些永远也挣不完的钱财,永远也结交不完的人脉,还有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望。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这又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代表了庄子哲学当中对传统价值的挑战,以及“无用之大用”。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容得下五石。用它去装水,我根本拿不起来。把它剖开做瓢,还是太大而放不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我砸烂了它。”
惠子又说:“我还有一棵叫做樗的大树,它的根庞大臃肿,不合木工的墨线;它的小枝条卷曲而不中规矩,既不成栋,也不成梁。它长在道边,路过的木匠看都不看它一眼。”
在集体社会中,尤其是分工细化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已经习惯将自己看成是一个“器物”,成为“栋梁”,我们为此日复一日忙忙碌碌,希望成有用之人。但当我们的价值得不到实现,或者发现自己“无用”时,就会陷入深度的焦虑和自我怀疑。对此,庄子是怎么答复惠子的呢?
庄子说,“现在你有个这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系着当作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呢?”“这么大一颗树,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寂的乡土,广漠的旷野,这样就可以任意地可以徘徊在树旁,自在地躺在树下。它招不来斧头地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来侵害它。无所可用,又有什么值得困苦的呢?”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我们都知道逍遥游里面的那条鲲鹏十分巨大,鹏之背,不知有几千里那么宽,翅膀就像天边垂下的云,而这样大的鸟又是如何才能飞起来呢?
庄子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草芥为之舟;放个杯子的话就沉了,水浅而舟大的缘故。同样,如果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后,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遏它了。
大鹏鸟如此巨大,所以必须要等待飓风的时机。它不仅要顺势而为,更要会借势而为。我们做事而何尝不是如此呢?
结语
这五个小故事不仅展现了都庄子的趣味性和智慧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对抗内卷的思考角度。庄子的哲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平衡和内心的逍遥提供了指引,希望对你也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