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在国内,那个时候我家里还从没见过电视机。话说回来,那个时候我还没出生。然而,大概美国在那个年代,传统媒体已经被新兴电视媒体狠狠冲击了一把吧。所以,作者尼尔•波兹曼在书中表达出了他深深的忧虑——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里预言说,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最终可能失去自由;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预言说,我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最后变得不再思考。
很明显,波兹曼是赫胥黎的小迷弟,他也对工业革新带来的娱乐文化,对普罗大众思想的冲击,怀着深深的忧虑,他担心他那个时代的人,在“新兴电视”的吸引下,最终将会放弃传统纸媒。他担心在屏幕里充斥的“光怪陆离”,会让人们变得不再思考,最终失去思考能力。
等等,这些言论似乎很熟悉!
互联网新兴时,社会上也是酝酿着同样的一股担心:垮掉的90一代,被网络毁掉的90一代!
现在是智能手机兴起,各种手机游戏,低头族也似乎在“啃噬”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众人。
在不断的手机对我们造成的危害言论之外,不妨用上帝视角去审视一番那些曾被电视“耽误”的人,被网络游戏“耽误”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暂且揣测一下,这些东西对他们的影响,在他们精力旺盛的当时,可能比较大,但放进一辈子里,这个影响也不至于有多大!
更为重要的是,每个时代都有这些被年长之人称之为容易毁掉年轻人的“娱乐”产品,只不过形式不一样,名称不一样,在我们古代这些“娱乐”叫“玩物”——玩物丧志,说的就是这个。
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一段从“娱乐”到“立志”的阶段,老大徒伤悲,对于年轻人来说,他没办法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伤悲”,即使两眼所见,身边白发老者,暮年悲凉时慨叹蹉跎岁月,他也不会多增加一分感受,从而改变自己,付诸励志行动上。
别人的苦痛,始终是别人的,除非你有类似的经历,否则你所感受的,远不及承受者万分之一!
那如何才会获得励志之改变呢?
其一是外在环境的改变,其二是年岁的增长。
当一个人遭遇重大变故时,这些可能是至亲至爱之人的变故,也可能是自身健康的变故。外在环境的变化,导致思维发生深刻转变,这个时候,开始对以往热衷之事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抛弃于己无益之事,转而寻求心灵的更高认识,当开始寻求更高的目标之后,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志”与“励志”!
其二则是年岁的增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往往是来自年长者无奈的感慨,年轻时的精力旺盛,白白被“玩物”占了去,岁月年老时,逐步了解社会能力与资源,了解到人与人的差距,了解到这些东西其实都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时,精力已不再,年纪已不复,徒伤悲而已!
所以,我们的孔夫子也是“十有五而志于学”,十有五之前他在干什么呢?不得而知,但肯定在这之前,他是并没有“志于学”的。所以,那些从小就立志要做什么什么的,大概也并不太可信,或许是行文需要,或许是鸡汤需要,终是不可尽信。因为人的天性都一般。思想的获得需要历经磨难,想要获得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个志向,也是需要磨难的,对于一般人来说,还可遇不可求!
所以,从古至今,伟大的人少之又少!
又,那些年纪轻轻就有灵性,肯不流于同侪,专注在自己人生理想的实践之上的人,实在是幸福的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