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教室上课,操场上进行着高三励志感恩演讲,所谓的演讲专家歇斯底里的狂呼乱喊让教室里的学生们一阵一阵哄笑,我的思维也时不时地被打断。我在想,难道,感恩教育也成了天外来物,需要这些所谓的专家来破译?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要用这种愚蠢而煽情的方式,来对我们的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学生的感恩之心,能用这种方式唤醒吗?这样的感恩教育模式,能真的打动学生吗?我觉得肯定不能,至少没有打动教室里的我和我的学生们。当我们聆听一段故事或者一首优美的诗朗诵时,我们没有身临其境,也未见其人,但我们依然会为之动情,可见,这种只能“感染”场内听众的所谓的感恩教育演讲,只是一场煽情的作秀。
这几年,中国社会上很流行“成功学”,各种成功学大师满天飞,这种“感恩教育”其实与“成功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些不知什么来头的所谓的“大师”,为了推销其所谓的“成功励志”书籍,用成功学的演说套路,套上感恩教育的内容,将目标瞄准学校。有些人将其称之为“洗脑式的感恩教育”,或者 “精神传销”。据说演讲人先是运用传销上的“煽情术”、“洗脑术”,大肆将家长,学生甚至老师煽出眼泪、将听者的情感引导到混沌状态,从而不由自主的跟着演讲者呐喊继而泪奔,从表面看,场面的确感人。而科学研究又表明,大喊会造成大脑缺氧,人一旦处于泪奔时刻,智商基本只剩下一半。所以,参与者在半小时后情感和心理基本都会回复原位。
好的教育方式一定是仿效,而不是说教或者刻意的表演。感恩教育更是融入在父母、师长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师长携手,用感恩的心态,感恩的行为,“润物细无声”,给孩子一个好的感恩环境,才是更重要的。与其进行煽情式的作秀表演,倒不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读传统经典,当孩子读懂了,悟透了忠、信、孝、悌、礼、义、廉、耻,感恩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我们的校长,老师偶尔坐下来,为孩子们娓娓道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或者自己亲历的感恩事件,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是感恩教育。
我们的孩子每天在忙碌学习中,偶尔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想这一路上给予自己温暖的人,用感恩的心态回忆这些事情,用感恩的行动去报答并形成习惯。这也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和细水长流的过程,是在生活的细枝末叶里慢慢培养,日积月累中熏陶渐染的一种品质,像开在人心里的善良之花,需要我们最初在孩提时播下种子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最终真正在一生当中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感恩的心态,应该伴随人一生的,而人的一生,显然不能天天靠表演进行。感恩的行为如呼吸,细若纤毫却不动声色。当这种自然养成的品质一旦被程式化,速成化,便不是什么好事了。
教育,不能作秀,感恩,不是形式。这种歇斯底里的感恩演讲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我们教育的失位。抵制这种虚假的感恩教育形式,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