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察者能被榜样强化
【己】
回忆我自己高中生涯,有段时间就跟班上的“坏学生”走得很近,晚上睡她家,早自修旷课陪她去操场散步。现在回想回去,那段时间的自己其实是很迷茫的,找不到支持往前走的“根”,跟父母关系不亲密,也没有特别聊得来的朋友,班主任老师也没找我聊天(其实那段时间成绩下滑得很厉害了,但是我找不到原因,也不知道怎么进步,看着一个平时不如我的同学成绩蹭蹭上去,我其实很嫉妒)。我跟坏学生在一起,其实无非是想证明“看,我也可以交到朋友”,我想要一种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让我忽略了学习。
【工作&育儿】
我自己的经历,加上读的伯克教材,我觉得高中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很迷茫的,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作为一个老师,这点提醒我要多去关心他们的情绪,想法动态。不一定能解决什么问题,被倾听本身就是一种看见。
作为父母,我想问能做的,就是从小搭建好跟孩子的沟通链接,不要让孩子建立“妈妈-负面体验”的消极条件反应。
【疑惑】
老师提到的两种认知,好好学习(正面的)vs闯祸(负面的),我在想,为什么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认知?
简单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如果就小学-高中的学习来说,我认为,后者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很难,很难跟上,所以就放弃了。
为什么会认为学习难?一个是非智力因素(比如认为女生就是学不好数学,我这门课就是不会,这门课考很差说明我自己很笨),另外一些是智力因素,就是对一门课的认知是不充分或是有问题(上节课提到的认知因素影响学习),这个时候需要专业的老师非常耐心细致的提供帮助。
2. 观察者会被第三方强化
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不是很想去幼儿园,我会跟她说“胡老师很想你了呢,她很希望见到你”。
有时候也会跟学生说“某某老师说你最近很认真呢”,学生又惊讶又惊喜。
(写完发现两个老师都是学生的榜样)
设身处地想下,跟对方聊天,说另外一个人夸你了,对方是很高兴的。
其实我觉得这节课还有个中心思想: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并擦亮它。
------这种认真体会的态度,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必定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就是需要有人认真体会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看见。 好多问题被看见了,也就自然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