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一词
百科释义: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
生活中常有这种呈现:
一个1,2岁的孩子,看见喜欢的玩具,要或抓来,尽情玩。这是“意”;
孩子4,5岁时,看见喜欢的玩具,会产生“我想要”“是我的”想法,想占有。这是“识”。
初见一人,“这个人不错,挺聊得来”“挺有趣的人”,这些主观感受是“意”;
继续交往中,“这个人让我学到不少,和他交往,对我的成长有利”;
“这个人话多,比较粗俗,还是少打交道”;开始“识别”“计算”,这是“识”。
新年伊始,开始决定将坚持了38年”自言自语”的日记方式,变成一种可以对外公布,交流的“作品”。
最初的想法是:我写作不是为了影响世界,只是喜欢,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活的有意思或者似乎有意思。这是“意”的层面。
进而又想,现在不是流行“自媒体”吗,而且通过各种平台成为“自媒体”人不少,不但文章被更多人阅读,而且可以将爱好变成“赚钱”工具,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然后就开始学习“如何上平台”“如何起个爆款的标题”“如何写出爆款的内容”“如何通过自媒体赚钱”等等,一段时间头昏脑涨,烦躁不安。我开始对结果的得失隐藏在“识”之中。
在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的事例太多。最初想干一份工作,因为“想做”“喜欢”,而后心里开始琢磨:
“我这么付出,得到的收入不对等”
“我这么认真,别人都在敷衍,我好像吃亏了”
在网上看到,一些自媒体人,起初也是因为喜欢写作,把文章发表在网上,却因为一段时间没有理想中的收益,就怀疑自己还需要坚持下去吗?
不自觉之间,将“结果的得失”放在第一位,这种“识”下,频生许多烦恼,也没了最初“想做”和“喜欢”的愉悦了。
作为凡人,我们都会从“结果”“得失”方面判断问题,喜欢凡事对自己有利,这很正常,人性所致。尤其是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重压下,“结果导向”成了许多人常态的思维模式。
当我在考虑“如何写爆款文”时,我发现写作的喜悦感减少,从“我想写”变成“怎样吸引人”,诱惑多了,压力大了,才思也受到限制。
一味从得失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迷失,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开始被周边裹挟,被别人左右,慢慢活成了团团转的人生,渐行渐远内心的“自己”。
看过我前两篇文章的人,都知道“不当鱼眼睛”,其实就是让自己回归自己全然的生命状态,“婴儿般的当下态”,减少“识”的桎梏,恢复“意”的本然。
我为什么要写?
喜欢写。
我为什么要发表出来?
发表出来会让自己进行深度思考,会有外在的评判,能让我反思,能提高我的写作水平。
我会在意阅读量吗?
会有些在意,反映我的观点和文章质量的外在认可度,有助于我反思、改变、提升自己。但不会影响我的写作意愿。
我会在意因此而挣钱多少吗?
有期盼,有回报定然是对我“喜欢”的奖赏,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笑纳就好。但绝不会以挣钱为目的的“写作”,太累!
会用“心意”写,先愉悦自己,也愉悦别人;能帮别人在我的文字中,找到乐趣,获得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算“行善”了。
没有枷锁,没有桎梏,就为“愉悦我”“愉悦你”而写。好不轻松。
所以凡事不如简单点,先顺从自己“本意”,不能总把得失和结果放在第一位。
喜欢的事,先满心欢喜去干
喜欢的人,先试着交往
喜欢写,写出心意就好
喜欢的地方,想去就去
喜欢的工作,认真去做好了
其实,内心的满足感并非藏于结果之中,而是产生于做事的过程中。
遵从“本意”去生活,也非任性生活,只是“边如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边生活”。
美来自于全然绽放的生命力。
全然来自于“本心”。
有目的性和得失之心是正常表现,只是不要凡事患得患失,乐得恨失。
人生就失了本真滋味,无趣了。
“水急不流月”
想来这就是生活中的“极简”,是生活中“禅的艺术”吧。
作者/编辑:陈昕50+的午后茶专注50+的有趣生活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喜欢,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自在百年(微信号ybqsg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