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不等同于正确性》是钱立卿老师的一篇播客文章,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很有启发。
文稿一开始先点明问题:很多人把科学的和正确的混为一谈,这种想法源于几百年来巨大的科学成就,但从根本上这并不是等同的。
接下来钱老解释了科学方法的要素:历史上科学的演变,实验精神和科学共同体。
自然科学从一开始研究具体的对象,到后来的公理化和数学化,经历了不断抽象的过程。这种演变使得研究对象范围可以变得很大,也可以进行一些列运算。
对于科学家而言,任何科学理论都要经过实验。这也是区别科学家和神棍的重要要素
科学很多时候依赖于一个群体的认同。科学除了要追求真理,还要保证这种真理对于大家是可及的。
有了对科学要素的基本认识,文章继续讲到科学的结构。
首选是预测与证实。作者用了哈雷预测哈雷彗星的例子,来证实牛顿力学的正确性和被接受的过程。
其次是演绎与统计。也就是根据已知的事实数据,找出规律,进行代入的过程。
事实上,真正的科学研究往往都会用到这两种方法,还会综合各种方法。科学家涉足的是未知领域,必须尝试各种方法,也可能犯错误而自己察觉不到。然而“这是科学工作最困难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
听完这一播客,我完全明了了为什么自然科学phd生活中总是根据这那理论推论出一些有悖常识的理论还信誓旦旦地认为这是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