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晚,竟然真的把这本书读完了,用时3.5小时。

先介绍下这本书,

书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作者:[日]奥野宣之 著 张晶晶 译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8297-2
页数:235

我是怎样知道这本书的?

前几日在“饭团”上,可视化逻辑思维工作室的高博士(也就是我们的团长),在回复一位团友的留言中提到了“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而我自己最近正在收集关于“怎样做读书笔记”的一些方法。所以在留言区看到这条留言后,我就像捡到了一件法宝,立即在某宝入手。

可以说,买这本书,我是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虽然通读了全书,我的阅读重心则在第三章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以及第四章“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这两章上。

但并不代表其余三章没有可读点,因为读书前的目的不同,观察的视角和所得收获也会不同。

本书将读书分成了五个阶段:

①选书
②购书
③读书
④记录
⑤活用

并提到除了③以外,其余的阶段都会用到笔记,而这五个阶段将读书过程结构化了。

略过①②,直接来看③④阶段所需要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葱鲔火锅”,即葱段金枪鱼火锅,是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制的日版特色料理,其中葱段属于配菜而非调料。——译者注

其中包含五个要素:

①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 例如今天[170723]

②书名

③作者名

④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在所摘抄句子的句首做上“O”的标识。

⑤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在感想(评论)的句首做上“*”的标识。

例如:

[17072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日]奥野宣之/江西人民出版社

O 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P75

*我们以知识输出为目的的读书笔记,作为阅读一本书的前提,对阅读做一种逼迫式的思考,长期训练下来,我们思维的神经是不是就更强壮、敏感了呢?我想是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而欲速则不达。

O 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P115

*我们往往买来一堆书,都用来装饰了书架,而不是“装饰” 了我们的肉体和灵魂。我们手里握着一份书单,在购买时内心充满了热切和激动,这些快感的体验仿佛昭示着我们只要把这些书买回来,就等于拥有了它们。

*的确,我们在占有了这些书的“形式”,却很少和它们产生有价值、有意义的真正的对话。也许在某个时刻,我们望着那一书架未读的“形式”,身体和心中的某个地方被一个叫做“空虚”的东西深深的扎痛了。

O 空间也能左右感受语言的方式。P185

*不同的空间会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对我们自身的状态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特别在流动的空间里做思考,比如在车上。这样的流动可以把我的思维无限的拉长,大脑也像那永不停息转动的齿轮一样,飞速旋转,许多不可思议的想法在飞速的转动中流淌了出来。

*用标记“ O”、“ ”做标识,则很容易的把摘抄部分和自己的感想(评论)部分,清晰的分辨开了。以方便日后的重读,或者为自己的某项写作、某项创意找素材。

摘抄+感想(评论),来书写读书笔记,看似浪费了时间,其实不然。相反,这样一个“写下来”的过程,能把我们在读书时产生于一瞬的抽象灵感,用文字符号给予了具体化的凝固。

**我们的想法在字句的反复斟酌中得到了确切的表达,而这些凝固在纸上的文字符号,在将来都能成为我们可以信手拈来用之的珍贵素材。
**
正如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位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各种各样的人》中所写:

“这两种生活方式恐怕都是在浪费时间,但都没有浪费自己的人生。”

而作者也有所感悟的写道“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人生。”,所以,我们写读书笔记实则赚到了。

再回到“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明确下它的格式:

除了在开头写上六位数的日期,每次换行都要留一行空白;而每个段落之间留两行空白。以便日后重读、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书中还提到:

亚瑟·叔本华在《读书论》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久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我们在读书时确实乘上了别人思想的翅膀,在某种层面找到了些捷径。但,为了我们自己能随心所欲的乘风而行,请让我们自己独自生出那双坚实有力的思想的翅膀吧。

以上,则是关于这本书中提到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的相关记录,这也是我第一次写这样的读书笔记,不周之处,还望大家建议批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