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尼·马格利特(1898-1967),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出生于莱西恩。曾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后开始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探索。1927年迁居巴黎,进入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作品常常赋予平常熟悉的物体一种崭新的寓意,或者将不相干的事物扭曲的组合在一起,给人荒诞、幽默的感觉。雷尼·马格利特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ReneMagritte)马格利特全名叫B, Francois Guislan Magritte,于1898年11月21日出生在比利时的Lessines。他于1967年逝世于布鲁塞尔,享年69岁。艺术史上的成就莫过于创立超现实主义,他是当时第一位超现实派画家。
在未出道时,他做过几年商业性的画家。有一次,他被任命担任墙纸的设计--一份沉闷的工作。纵使这样,他仍然工作了好一段时间,并培养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学会了将一些影像不断重复的技巧。1925年,他决定放弃抽象画法,受到法国超现实主义的诗,以及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Chirico)的影响,决定了自已在绘画上的新方向。他的作品通过有目的的、理性的视觉错置,颠倒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经验,从而产生出精神上的震撼性。代表作有《戴圆顶硬礼帽的男人》、《戈尔达礼》、《单词的使用》、《自然之美》、《集体发明物》《夜的意味》,《袭击》,《白纸委任状》等。等。他的创作对年轻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麦桑等和波普艺术家,有一定的影响。马格里特一生的风格变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响,而专注于创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他的绘画作品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作品里浮现一种死寂的安静,表达的观点含括了从政治到哲学的理性世界他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中最具有哲学思维的画家,专注于创作奇幻的、神秘谧静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他的绘画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
马格利特认为:世界上没有见到的“真实”,只有感到的“真实”,绘画的“真实”本来就是一种人眼的幻觉,而绘画就是为了打破人们日常习惯中的参照系。《戈尔孔达》是一幅极为神奇的绘画,描绘了印度的一个叫“戈尔孔达”的城市景象。画面下方是红顶楼房,上面是蓝色天空。天空有许多穿着黑色大衣、戴着黑色礼帽的男人笔挺而面无表情站在那里。这些人分大、中、小比例及深、中、浅三个颜色层次排列在楼房的前面与上空。由于影像有大有小、有清有昏,就呈现出焦点透视的前显后遮、近大远小,和空气透视的近清远昏、纵深-维的视觉效果,让人感到从近到远、从下到上满天都是人,同时又觉得画面尽是大雨初起的雨珠。
这幅画是马格里特最为神秘的作品之一, 关于它的解释和讨论至今还没有定论。画面上的情侣紧密拥抱和亲吻,面部却被蒙上-层布,这让观者很难感受到接吻时刻的浓浓爱意,反而有些不可名状的荒诞和怪异,也许这被布包裹住的头部研象经常出现在马格里特的绘画中,似乎与他小时目睹母亲溺亡的经历有关,母亲被打捞上来时被睡衣蒙住的脸从此成为了他的心理阴影。而正是这样荒诞、怪异的超现实元素使画作究竟想要表达甜蜜热恋还是恋人的痛苦分别变得无从可知,而马格里特直至其艺术生涯的尾声都坚称如此构图并无严格意义。
马格利特一生的创作风格变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响,而是专注于创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他的绘画作品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作品里浮现一种死寂的安静,表达的观点涵盖了从政治到哲学的理性世界。马格利特的贡献不仅在于将语言和思想的重要性置于视觉形象之下,还在于通过建立起词语和符号之间新的对等关系,打破了逻辑因果关系的常规。马格利特所选择的道路孤独、理性又充满智慧。他在艺术界展开了一场长期的奋斗,他认为艺术家为了一种专注于个人抱负的事业,是可以牺牲一些自我和独立性的。他在创作中常使用“撞击”手法,不断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迫使人们换个角度去看待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并随着层次的变化、大小的变化以及重叠的变化,让人们惊奇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