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接待来访为什么使用GROW模型大都是R-G-O-W这样来使用?
为什么自己或者团队去使用GROW使用模型却是GROW的方式使用?
是因为期待导向(先讲期待)和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所以提问顺序不同?
老师解答:
这里并不是目标导向和期待导向的问题。是因为接待来访者首先要搞清楚对方的现状,再解决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不了解对方情况,无法处理问题。
团队制定目标和执行方案,已经对现状有了明确的了解,所以不需要再次确认现状。
GROW模型的用法不拘泥于顺序, 针对不同场景可以使用的方式可以略有不同。
个人理解:
喂?119吗?我家着火啦!快来救火啊!!!——不讲明绝对坐标和情况,想让人帮忙,别人也无从下手。
与人沟通,特别是向人提问时,要一次性将关键信息进行充分地说明。
如何对别人的现状进行有效提问?
老师解答:
你过去做了什么,你现在有什么,你想要什么,你的内在状态是什么?
这是就是四向提问法,分别指向过去、现在、将来和内在。用一个最经典的问题来阐释,就是北大门口保安经常问别人的那个哲学问题:你从哪来?你是谁?你是来干什么的?
个人理解:
XY轴分解二象限,将一个人的状态从时间和内外维度分解为四个方向,由此提问可了解一个人的大体境况。
《世界观》、《元规范》、《目标入门》、《目标进阶》是否是搭建底层概念必读文章?
老师解答:
你可以这么理解。但是投射世界观并不是真实的规律,是基于“所有复杂事件背后都有简单规律”的假设做出的形象化模型。
查理芒格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复杂事件背后都有简单规律,但过于复杂事件,还是按复杂处理吧”(大意)。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简单化并不是真实世界的既有规律,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不影响我们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甚至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
时刻保持觉察力,从第三方的角度观察自己,保持对当下状态每时每刻的觉知。
个人理解:
复杂系统没有谁可以做出100%正确的决定,用好投射世界观找到并持续做高概率正确的事情就好。
如何有效学习?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认知升级?
老师解答:
学习知识,认知升级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理解,封装,践行。
使用思维导图、幕布、其他工具或者纸笔列出提纲,就是在拆分知识,帮助理解。
把拆解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加工。常见加工方式有组块化、图形化、栅格化三大类。把复杂的信息组建为模型,或者画出脑图、帮助理解的图形、流程图,再或者用栅格形式穷举,都是在将知识进行封装。
最后,要通过“践行”,把封装好的认知通过运用,形成表征。通过反复运用,培养并强化长时记忆,加强调取概念的速度和调取与其他概念之间关联的速度。
个人理解:
理解、封装、践行,这三步有点像是在拆别人家的房子(理解),拆下来的砖头经过设计组合方式(封装),最终嫁接(践行)到自己原有的建筑结构中,即完成了认知升级的过程。
如何知道是否已经理解作者/讲话者要表达的意思?
老师解答:
是否已经理解不能靠感觉来判定。
要拒绝“我懂了”或者“我觉得我懂了”的思维,要试着把对方的话复述一遍。如果可以讲的出来,那可以算作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对方的意思。
个人理解:
刻意练习中有类似一条——拒绝自动完成。要想真正把认知内化,就必须真诚的对待自己,拒绝使用经验系统完成认知升级。
如何更好的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
老师解答:
将对方所讲的话进行复述,后面再跟上自己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建立了新的认知和原有认知之间的关联。
个人理解:
复述一遍,讲一遍,把你觉得内化的东西丢出来,脑袋里面的内存清空,自然有空间去构建关联。
RSQC是检验目标的,为什么叫期待有效性模型?
老师解答:
RSQC是一个模具、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一端输入期待,另一端输出目标。它处理的对象是期待,比如把一个圆形面团放进五角星模具中,多余部分被切除,出来的是个五角星形状的面团,那么这个模型可以叫做面团切割机,也可以叫做面团-五角星处理器。不断进去的是什么样的面团,出来的都是统一模式的。不规则的的事物无法检验,有统一标准的事物可以检验,通过RSQC小系统之后,我们就可以对面团进行检验了。
所以RSQC,是期待有效性模型。
个人理解:
重点在于有效性模型,并不是检验目标的有效性,而是通过系统,将期待变得有效,所以叫期待有效性模型。
看您做周计划行云流水,面面俱到,为什么我自己使用周计划模板时总是遇到无法预测的事件而想要中途放弃,要怎么办?
老师解答:
贪多的一个坏处就是让自己不断地掉没时间做事情,最终草草了事或者无法完成的坑里。
试着完成一两件事,高质量地去完成,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再增加周计划任务。
个人理解:
贪多求快是大家都容易犯的错误,想要后面跑的快,前面就要在关键节点上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