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周遭,对于阅读,对于知识探索,大家有着共同的困惑,这个困惑,不因为他是否已经拿到博士学位,或是已经出版过多少种书籍而有异”
“如何找到自己的阅读之道,是人类追求圣杯的恒久课题。”
在整理书单的时候,猛然发现阅读类的书居然读了也有十几本了,从最开始的没有阅读习惯,到慢慢的养成阅读习惯,再到后来的寻求各种读书方法,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我所遇到的问题居然也是大部分人所遇到的。
于是看了很多的读书方法,也一一尝试,发现很多别人适合的方法并不适应自己,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现代,每天睁开眼睛都能看到各种荐书,书单更是数不胜数,想看的书越来越多,积压的书也越来越多,焦虑也越来越重。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越读者》这本书,书中说:世界上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合适的读书方法。这句话瞬间让我停止了去不断找寻读书方法的焦虑。
《越读者》的作者是郝明义,郝先生出生于韩国,是韩国华裔,台大毕业之后进入出版业工作,曾经担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现在是台湾大块文化董事长,是台湾出版界的强人。而他所取得的众多成就,都是在他拖着病残的身体,在轮椅上完成的,大家所熟知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他所翻译的。
从第一次遇到《越读者》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这本书成为了是我每次迷茫时候的阅读指导书。
首先作者就是一个读书之人,所以书中所写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时代应该如何阅读才更有效、选择哪些书才能让自己的精神食粮更加的丰富和均衡、应该选择怎样的阅读方法才适合自己、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在阅读时所困惑的,,作者以渊博的才识,各种经典信手拈来,困惑也便一一迎刃而解了。
01学生时代除了教科书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
这个话题不管放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且重要的,毕竟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我们有切身的体验,此外我们都将或者已经成为孩子的父母,在阅读上我们更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指引。
在学生时代老师告诫我们不要看闲书,所谓的闲书就是各种小说和漫画,如果被老师发现轻则没收,重则请家长到学校,好似阅读教科书以外的任何书都是违背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于是在教科书的填鸭下,对于阅读的兴趣也就如刚燃起的火苗慢慢的熄灭了。
只知道阅读教科书,而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更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专业,本应该在大学时代确定阅读兴趣和专业,好好抓紧时间研读专业知识,却陷入了从紧张到松散的迷茫之中。而更严重的是,许多人从走出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彻底丢掉书本,终于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似乎是从某种桎梏中解放了。
那学生时代理想的阅读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1、小学时代 建立充分的识字能力与自己阅读的基本能力;
2、中学时代 开始随意而广泛的阅读探索,然后由其中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决定进入大学攻读相关的科系;
3、大学时代 主修科系是建一条专门的阅读门径,选修以及旁听,则建立间接但相辅相成的广博;
4、走出校门 沿着已经开好的途径继续前往开拓,还会随机遭遇一些意外的奇花异草,让自己左右逢源,另辟蹊径。
如此,不但路程越走越宽,在知识这座密林里可以通畅的路也越来越多了。
这样梳理下来,似乎只有少数人能够按照此路径,大部分人都会在在阅读的路径中迷路,甚至是进入社会之后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手忙脚乱,阅读就更是毫无章法,于是在阅读的迷茫中挣扎不已。但如本书的首页所写“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什么时候开始都是最早的时候。
02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精神食粮丰富且均衡
尤其是在走进书店或者是图书馆的时候,面对一排排望不到头的书架,知识的焦虑就会涌上心头,似乎哪种知识都需要学习,但是谁能够奢侈的期望着有整天整天的时间来阅读,即便是有,那再快的阅读速度也跟不上书籍出版的速度。
在《越读者》中,作者把阅读比作饮食,这个比喻实在是太棒了,想一想我们每天一日三餐,首先不用任何人的提醒我们就知道要吃饭;其次,不需要谁的指引,我们就知道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阅读是精神的食粮,饮食是身体的食粮,用饮食来比喻阅读真的有一种恍然开阔之感。
第一种:主食,这是生存需求的阅读,像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针对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
第二种:美食,这是思想需求的阅读,思考我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本质,帮助我们探索生命的意义;
第三种:蔬菜水果,这是工具需求的阅读,帮助我们查阅在阅读过程不明白的字或词的意思;
第三种:甜食,这是休闲需求的阅读,这一种阅读不是为了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也不是为了探索生命的意义,单纯就是休闲和娱乐。
这样的分类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自己平时的阅读是偏向哪一类的,是否有偏食的现象,当然了自己认为的主食对别人不一定就是主食,也可能是美食或者甜点呢,所以要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进行分类,并且要营养均衡。
03应该采用哪种读书方法才更有效
在开头我提到我读了十几本关于阅读的书,围绕的核心就是如何用最快的速度读最多的书,并且还能充分的理解,方法可谓是众说纷纭。是用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还是朱熹的“熟读精思”?
其实这些方法都不是对立的,更无法进行比较,因为每本书都应该有其对应的阅读方法,“有些书就是要观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则需要熟读精思;而且针对同一本书的不同内容,更是有的地方需要观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则需要熟读精思”
这些方法都需要在阅读的时候不断的练习,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04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显得尤其重要
漫画家蔡志忠先生说: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恒,努力便可达到巅峰。人生像走阶梯,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无法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无进展。
郝明义先生给出了由七道阶梯构成的阅读地图:
1、关心思考有哪些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比如以健康、美丽、求学、考试、工作能力需求等为主题的阅读。
2、关心思考那些能够让自己和爱人共同变得美好。比如爱情、婚姻、亲子、心理、居家等为主题的阅读。
3、开始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比如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绘画等为主题的阅读。
4、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的美好。比如政治、社会、法律、经济等为主题的阅读。
5、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行为的美好。比如一些不为社会大众所注意的名人传记,能够从中发现独特的价值。
6、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比如去探索一些专业之外的知识,并且产生不同学科知识交叉、碰撞之美。
7、学会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
阅读也像阶梯一样,阶梯越高眼界就越高,达不到某一个阶梯,也就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反观现在这个知识碎片越来越严重的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地图,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森林中按照线路来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修炼攀登,否则就会在知识森林中迷路甚至饿死在丰足的食源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