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老师们共同备课《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用字母表示数》。两个老师的试讲居然都豪放地上了一个小时,当我们告知她们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时,两人都瞪大了眼睛,觉得自己怎么就上了这么久呢?
是呀,怎么就上了这么久呢?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上《平均数》时,因为学生分享停不下来,而我任意让学生去分享。那怎样才能将时间安排得较合适些呢?这成为今天共同备课的第一个问题。
大家还是很容易达成共识,做好两点:一是任务不要过多,最多三个,两个更好。二是每一个任务达成目标清晰些,将可能需要的问题串明确,不要在某一个问题处过于反复计较。
今天共同备课,有一个新的发现,我们做的两节课都在给学生打开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数域的扩充,认识整数之外的分数,实现除法的闭环;一个是由确定数的世界到不确定数的世界,学生字母或字母式表示数。走进新的世界,那是怎样的世界呢?期待下周老师们的表现。
【学生叹气】
你遇到过自己的课堂上着上着,学生叹气吗?或者学生表现出不耐烦吗?如果你没有遇到过,天啊,那你一定要告诉我,那将是我崇拜的偶像。
今天的课堂,我明显地听到后排的一个男孩子叹了口气,问他为什么?他说都懂了。
【因熟悉而停下】
前面男孩叹气的时候,正是老师在反复讲解二分之一的时候。课后,我问老师,今天的二分之一讲完你一共花了23分钟,为什么你要把二分之一反复强调呢?老师说,因为孩子们都很熟悉,所以用它来让学生认识分数更好些。
【因会而跳过】
正好昨天 ,我校徐老师也进行了本单元的整合,她通过调研发现,书上关于二分之一的认识,学生没有一个人出错,因此,她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迅速的让学生完成关于平均分与一半的认识后,直接进行四分之一,四分之几的认识环节。
【我想】
同一环节,两个老师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值得好好地推敲。熟人好办事,做事找熟手,熟悉有亲切感,生活中关于“熟”而方便的事太多。熟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能让熟持续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到两个词,一是信任,二是熟中有新。如果熟只是简单的重复,再熟的关系,都可能会逐渐淡化;对于知识认知也是如此。所以,从熟悉的情境,熟悉的数入手,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能够创新。比如,既然学生熟悉,那就让学生来说;既然熟悉,那就让学生来做。
会了真的就不讲了吗?
对于会的不需要讲这个观点,我持保留态度,我觉得还是需要视情况而定的。会的不需要讲,更多是从知识层面来看。举个例子,分数学生会读、会认,会写,老师不讲,跳过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的过程,合适吗?老师让学生自己读、写后,也直接跳过,合适吗?我觉得都是不合适的。在昨天的《给学生讲收获》里已经聊过。我觉得,会的知识点可以跳过,但涉及思想、涉及内在逻辑关系等的,还是有必要提出来展开讨论的。能知其然者并不是多数人。我们不要被学生的“会做知识”而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