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意悄然
刚毅坚卓,明德睿智
《西南联大》第二集刚毅坚卓,以吴宓日记开头,此时正值王国维先生逝世十年。(吴宓先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绿荷出水,禅声微响。学海至纯,令人心旷神怡。心所趋之,神之所往。正如陈寅恪所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此纪录片第二集主要讲述西南联大的老师在抗战下如何汇集在昆明。
(陈寅恪应该读chén yín què ,但读chén yín kè 也不能说就是错的。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读音问题颇有一些争议。)
1、民国文人与学术风气
日军未侵略北平,天津时,民国期间老师的待遇非常好,俨然造就了学派的自由之精神。本片所言,清华大学教授的月薪为480元,那一年1元钱可以买8斤猪肉,8元可以租有20间大方的四合院,12元可供一个四口之家一个月伙食,500元可购置一辆小轿车。同时每位教授都会配备相应的住所,例如闻一多、俞平伯等人居住的清华新南院,是30栋新建的西式砖房,每位教授一栋,不但各有一个花木葱茏的小院,还有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厅、浴室、储藏室等大小14个房间,电话、热水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厚的物质保证,民国时期的文人们才可以毫无顾忌的追求精神自由,可以惬意的吃茶看戏看电影,可以络绎不绝的风花雪月。
正如李敖所言:我们要有一个生活的物质基础.我就是想告诉大家,要有点钱来保护自己的独来独往,保护你随时可以跟老板说再见,随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要有一点点钱,把这钱藏起来,保护你的自由。
2、生亦何妨,死亦何惧
这些铁骨铮铮的文人大都崇尚人生自古谁无私,留取丹心照汗青。
1937年北平沦陷,留在北大的秘书长郑天挺,年初才刚刚失去妻子,留下5个孩子嗷嗷待哺。但他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北大的重责几乎全部压在他一人身上。他除去应付日军汉奸的压迫外,还得筹划员工生活,校产的保管和教授们的安全。别人替他担心焦急,他却始终指挥若定。
陈寅恪父亲陈三立,听闻日军占领北平,大放悲声,苍天何以对中国也,便拒绝饮食服药,以死明志。而陈寅恪自己也放弃了汉奸给予治疗眼疾的条件,毅然决然离开北平,奔赴昆明,最后只得用左眼继续工作。
据统计,北平沦陷后,逃走北平的文化教育者占据第一位,其次是政府及国营事业单位,商人,工人,农民。是他们胆小懦弱,贪生怕死么?显然不是,那些文人不乏有刚毅坚卓,舍身取义之士。但更多人懂得此时的教育更加刻不容缓。国难当头的日子里,人们同仇敌忾,热血志士把战乱变成了激励自己成才报国的动力,学者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文人志士不谋而合,形成三股势力奔赴昆明,教书育人。
一股势力是已搬到上沙的步行团。长途跋涉三千里,心中明月在云滇;
二是留学海外如华罗庚等人,已学成归来,准备报效祖国。惊闻风云忽变色,忍能安守他国闲;
三是陈寅恪偕妻女,以一己之力,越五湖四海。山河故土复何在,君子不为天下先;
3、清贫之下,仍守学术之花
到达昆明后,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学楼只能靠租靠借,有一些土地就修一些茅草茅屋,用作教室,宿舍和办公室。
后来物价飞涨,教授们的工资仍然为500元,相当于战前10快。
华罗庚也曾感慨其为清高教授,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汤之清,高则未也。
清苦的闻一多先生出资6万办印刷厂。
物理学家吴大猷开始养猪补贴家用。(杨振宁,李政道的老师)
1943年李约瑟主持的中国文化科学委员会驻华使团,访问云南。
他说“中国科学工作者在自己国家的边远地区坚持研究,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在逆境中他们表现出非凡的乐观与豁达”。
那一抔土一粒沙的甜酸苦辣
任时光雪泥鸿爪一生只爱一朵花
学者们守候它一直到天涯
迎着风逆着飞你看月光如华
简单的一撇一捺用一辈子刻画
正如我前文诗中所言,那些文人志士用自己腔张热血,绘就民国不朽篇章。
长途跋涉三千里,心中明月在云滇
惊闻风云忽变色,忍能安守他国闲
山河故土复何在,君子不为天下先
刚毅坚卓两肝胆,明德睿智真英贤
如果您感兴趣,可以继续读一下我之前《西南联大》纪录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