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进一步讲解了理解的本质,相比之前几章,有点难以消化,需要在继续阅读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但在理解水平所能达到的部分内容里,还是很有收获。
要学生理解什么?作者用了两种表述进行对比,告诉我们“理解不是事实,而是运用所给的既定事实推断出的结论。”很多新教师常常疑惑,告诉过学生很多遍了,为什么就是记不住?显然,我们就是忽视了推断的过程,理解的过程。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看得懂,听得懂我们的结论,这意味着他们就能记住。可事实是,只有学生对要理解的内容进行小块分析,再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拼接,才能变成他们的理解。
为了让教师更清楚、更准确地列出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避免“事实”性表述,作者给出了非常好的方法。当我们在解读文本和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可以用到。
读到这里,不禁有些疑问,这样的表述,学生能理解么?学生的概括也需要和老师一样么?产生这些疑问,说明自己的觉悟还是很低,刚刚讲过“理解不是背诵,学生有自己的理解”,以上的疑问根本不是问题啊!作者也很了解我们的心思,在后面再次强调,“这只是给设计者用的,而不是给学习者的”,“对于理解的陈述,只是为了让教师清晰自己的架构目标,不是让学生去背诵”。
这章留下的疑问很多,比如主题性理解和综合性理解的区别,理解的多元化等,希望能通过之后的学习,有更准确和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