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虚荣的可怕!”
和几个80后的朋友聊天,其中一位是给各大品牌做校推(校园推广)的,自称“最了解中国大学生的人”,当然这话说出来他自己也不信,主要是为了在甲方面前做一下自我加持,壮壮胆子罢了。
中年油腻男人的话题,无非就是“赚钱、离婚、壮阳”三大主题。有我在,后面两个主题已然毫无讨论的必要,所以当日的主题是“赚钱”,主要听校推君谈“00后的消费主张和消费趋势”。
校推君的核心观点不过一句话:你们这些80后老男人不要只盯着女人和孩子不放了,其实当代大学生的钱是最好赚的。
当然他有一系列的例子和数据作为佐证。不过,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是他谈到当下“校园贷”现象的普遍,与当下年轻人消费的阔绰程度。
“咱们当年买双李宁就能嘚瑟好几天了,现在的学生,几千块的AJ鞋买起来都不眨眼睛的。”
“做推广时送面膜人家都不爱要滋道不,现在的小姑娘都SK-II、兰蔻这种,过生日情人节人家晒的礼物,都是整套大牌口红这种……”
“现在你去大学里面逛,碰到仙儿一样的妹子背名牌包,你可别以为是假的,那一定是真的,我告诉你,那比奶茶妹妹的包还真,她绝对能给你找出来发票的那种真。”
“iPhone、MacBook、Beats耳机这都是标配,你要是没有都不好意思去图书馆占座。有爹妈买的,但还有不少,是借贷买的,放暑假都不敢带回家的人多得是。
“最夸张的是那些做微整形的姑娘,随便一个小手术几万块出去了,你说她们从哪儿来的钱?”
然后就是几个油腻男人满脸淫笑地开始讨论“援交”、“包养”这类的故事。
他们说的有板有眼,我听的不置可否。
大学生做出令我们这些稍有经济实力都咋舌的阔绰消费,类似的故事并不鲜见。从理性的逻辑来判断,即便家境富裕,父母大抵上也不会给还在上学的孩子,过于奢侈的生活费。
所以校园贷的普遍也罢,援交的故事也好,我相信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根据。
毕竟前两年被曝光的“10G裸贷照片”,有图有真相,并非子虚乌有。
而众多深陷“裸贷”窠臼里面的大学生,令我唏嘘的并非是拿自己的裸照去借贷,而是她们用裸照换来的贷款,用途不过是换个手机、买个包包,买几只大牌口红,仅此而已。
对于她们的父母而言,心痛的也并不是“我们辛苦寒酸,你却在虚荣炫富”,而是“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却把虚荣看得比自尊还重”。
(二)
我无意批评当下的年轻人,毕竟:
无论哪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挺讨厌的。
想想你自己的十七八岁,是不是也挺二逼(北京)虎逼(东北)哈戳戳(四川)的?
反正我是。
年轻人所有的罪都在于一点:
过于关注自我,却没有能力满足自我。
欲望太强,而力量太弱。
心气太高,而能力太低。
所以我想,并不是现在的年轻人虚荣的可怕,80后、90后当年,不也是虚荣的可怕?
只不过,我们那时候没有类似“裸贷”“校园贷”这类膨胀自我欲望的催化剂罢了,若论攀比、虚荣,哪一间宿舍敢说没有呢?
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父亲早已下岗,母亲又接连失业,但我还是在学校里活的像个少爷一般,用摩托罗拉最新款的手机,全身上下非牌子不穿——如果那时候我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很轻松地贷到几万块,我真的能一直克制住自己吗?
恐怕,我也会败给青春期错位的欲望。
所以错的不是当下的00后95后,而是青春本身就是一段迷乱又慌张的叛逃罢了。
这也难怪我双滦区彭于晏,挺着八块腹肌看完《伯德小姐》(Lady Bird)之后,心有戚戚焉。
这类片本不是我的菜,但没办法,谁还没个青春呢?
看到影评里那些“导演分明是把我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了”的评论,我真的很能理解,因为这部电影拍的太真实了,所以大概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一抹曾经自己的影子吧。
年少时,谁没有过反抗与妥协,青涩与甜腻,躁动与迷茫,张狂与自卑,爱恋与伤痛?
这些是经历也是成长,是回忆,也是远方。
影片一开始,女主角克里斯汀就因为和母亲的争吵,而直接在副驾驶跳车——我虽然没干过这么疯狂的事儿,但我得承认,无数次我妈骂我的时候,我想过从什么地方跳下去。
她不喜欢自己的名字,所以她给自己取了新名字:伯德小姐。
事实上,她不喜欢周遭的一切,落后灰暗的小镇,贫穷的家庭,以及这个家庭为她预设好的大学和前途。她向往大城市,向往纽约生活,向往逃离这令人厌倦的一切,向往未知的彼岸。
她的妈妈说:“你知道养大你要花多少钱吗?”当伯德小姐咬着牙,拿出纸和笔说:那就算算我花了多少钱,等我长大后会全部还给你,这样我就再也不用和你说话了!
这样的家庭争吵场景,实在太真实,太生活化了,它很难不被观众带入到自己的青春里,也很难不令我联想起,我弄丢我爸两本书之后,他发火打了我,而我一如那位“伯德小姐”一样,一边哭一边喊:
“等我挣钱了,全都还给你,有什么了不起的!”
父亲全力维护和支持她,但伯德小姐太年轻了,以至于她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因此,她从未关心过自己的父亲,无论是他失去工作还是患上疾病。当然,在最后的部分,伯德小姐表现出惭愧的神情——但与此同时,我相信,她的青春期也宣告结束了。
她和母亲的关系不好,经常争吵。她心里当然知道妈妈是爱自己的,但是却不确定,妈妈喜欢我吗?
如果喜欢,为什么妈妈哪里都瞧不上自己,为什么母女之间经常爆发争吵?
是的,青春期里,只有自我,没有他人。或许有些狭窄的空间给暗恋的人,给死党,给闺蜜,但给到自己父母的,可能真的只有埋怨和反抗了。
伯德小姐结识了开揽胜的富二代朋友后,虚荣作祟,她谎称自己住在富人区,而且是富人区里最漂亮的房子里——当谎言被拆穿,那一刻伯德小姐脸上所映照的尴尬,大概很多人心里都有过。
虚荣又自卑,迷茫且自私。
这十个字,大概是许多人“青春期”的缩写吧。
(三)
《伯德小姐》的最后,电影以令人猝不及防的方式结束。
是的,没有给任何人准备的机会。
它就在所有人觉得电影不该这么结束的时候,结束了。
但我非常喜欢这个仓促的结尾。
在我看来,青春不是正是这个样子吗?
你的青春,我的青春,他的青春,不都是在猝不及防间仓促地结束了吗?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它总是猝不及防的——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开始,然后,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结束。
只有多年以后的某个瞬间,当你再一次,在街上看到那些嘻嘻哈哈无所顾忌稚嫩又张杨的笑脸,你才会突然意识到,哦,原来青春早已经离我而去了。
不是吗?
至少我是的。
而你也会开始在某一刻突然感到脸红——或羞愧,或激动,原来我的青春里,也做过那些令人讨厌(怀念)的事。
可是,青春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吗?
谁的十七八岁,不虚荣、自私、讨人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