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明白了在生活中,想让日子过得安宁,很重要的一点是抱一,无事。如《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说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这个一,是无为,是道,是德,是守静等,把这个道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会感觉因此带来的清,宁,灵,盈,和自我修复。
比如,平日里,当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两个人会因此产生一些想法,而不同的心态和观念会让事情变得不同。
当事情做不好了,人们常常会有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比如生气,抱怨,指责他人,由此又增加了更多的情绪和烦恼,却把最重要的关于如何化解事情的共识放在一旁去了,丢掉了这个一。
实际上,指责,抱怨,后悔等都是针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当事情发生之后,多加抱怨指责和生气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就如《论语》中有一句话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过往不咎。”
如果转化思维去想的话,就会把关注点放在如何从当下的事情中看到问题所在并且吸取教训和经验,这样对日后的处事才可能有真正的益处。
虚空济老师有一段话很道理:“发生任何一件事情,我们绝口不抱怨他人,我们绝口不提他人,我们终将相信,它对我来说一定是一件好事情。我们人生当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来教会我们一个道理的,那现在教太好了呀。如果将来教,岂不是更麻烦?”
有了这个思维,再去看身边遇到的人和事,不论是什么样的,都慢慢的会有一种接纳的心态而不会总是不断地对抗。
从《大舜》的电视剧也能看到这个道理,就如往期文章领悟电视剧《大舜》:是以圣人终日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中提到,大禹和他的父亲鲧是不同的。
鲧一心想要争名夺利,争强好胜,而大禹是心怀天下百姓的,是脚踏实地为百姓做事情的。
在电视剧中,鲧后来召集军队谋反,大禹不愿看到父亲这样危害天下苍生,就大义灭亲,举报了父亲鲧,大禹的母亲修巳也阻止她丈夫鲧,但是被鲧杀害了。
最后,鲧的计划依然失败了。他自尽了,在临死之前,鲧跟大禹说了一些话,父子俩都泪流满面。
鲧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铤而走险,都是为了让儿子做共主,而大禹对父亲鲧说自己根本没有想当共主,也不会当共主,虽然自己告发他是不孝,但是为了天下苍生,他不得不这样做。
鲧听到了大禹为了天下苍生的这个想法,老泪纵横地欣喜地看着儿子禹,欣慰地说他儿子就是共主,这就是共主。
看到这里,不禁感叹道:尽管鲧看似做了逆天道的事情,但是当大禹为了天下苍生而选择大义灭亲的时候,何尝不正是他父亲鲧以反面的方式考验和成就了大禹。
就如虞舜小的时候,一边是母亲握登一次次地教化他不抱怨,要去帮助他人,爱护他人,另边是他一次次受到继母季好的排挤和为难,想尽办法渡过难关,他又何尝不是在这一次次的困难和遭遇中磨炼出本领、信念和胸怀呢。正是在这些考验之下,舜真正成为了有仁德之心,心怀天下的领袖。
由此,回到生活中,便会逐渐意识到,不要把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推到身边所遇到的人和所经历的事情上。因为不论外界是什么样的,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还是自己。就如孔夫子说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以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领悟到这些道理后,不但没有怨,反而感恩遇到的一切人事物,因为正是有了他们的陪练,才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