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赠时起之》
《于湖集 》 巻十五 宋 张孝祥 撰
贈時起之
時氏彭城大族渡江而南一居秀之崇德一居呉興一居廬陵居崇德則某之外王父也嘗爲登聞檢院通判吉州知雷州卒𦵏崇德兩子伯舅諱歈不及仕而死亦兩子長嘉之迪功郎其季三歲隨母適廬陵伍氏從伍姓今年三十三矣某守臨川同舍郎王宣子守廬陵遣人訪尋得之告以家世爲更其名曰起之而字之曰子家仲舅名檄居官廉正惠愛辦治今爲朝散郎新通判汀州子男四人勝之恭之文之惠之未艾也居呉興曰衍之卒官朝請大夫成都轉運判官子五人儁登進士科傑侃佐行以任入官居廬陵曰開之兩子佑倚某於時氏旣外諸孫又娶仲舅之女因書遺子家使槩知其生出本末云年月記
《吴兴备志》 卷十三 108
赠时起之
时氏彭城大族渡江而南一居秀之崇德一居呉兴一居庐陵居崇德则某之外王父也尝爲登闻检院通判吉州知雷州卒崇德两子伯舅讳歈不及仕而死亦两子长嘉之迪功郎其季三岁随母适庐陵伍氏从伍姓今年三十三矣某守临川同舍郎王宣子守庐陵遣人访寻得之告以家世爲更其名曰起之而字之曰子家仲舅名檄居官廉正惠爱办治今爲朝散郎新通判汀州子男四人胜之恭之文之惠之未艾也居呉兴曰衍之卒官朝请大夫成都转运判官子五人儁登进士科杰侃佐行以任入官居庐陵曰开之两子佑倚某于时氏旣外诸孙又娶仲舅之女因书遗子家使槩知其生出本末云年月记
点校
一、时进点校
《贈時起之》
時氏,彭城大族,渡江而南。
一居秀之崇德,一居呉興,一居廬陵。
居崇德則某之外王父也。嘗爲登聞檢院、通判吉州,知雷州卒。崇德兩子。伯舅諱歈,不及仕而死,亦兩子:長嘉之,迪功郎。其季三歲隨母適廬陵伍氏,從伍姓,今年三十三矣。某守臨川,同舍郎王宣子守廬陵,遣人訪尋得之,告以家世,爲更其名曰起之,而字之曰子家。仲舅名檄,居官廉正、惠愛辦治,今爲朝散郎,新通判汀州。子男四人:勝之恭之文之惠之。未艾也。
居呉興曰衍之,卒官朝請大夫、成都轉運判官。子五人:儁登進士科,傑、侃、佐、行,以任入官。
居廬陵曰開之。兩子:佑、倚。
某於時氏,旣外諸孫、又娶仲舅之女,因書遺子家,使槩知其生出本末云。年月記
二、点校说明
据《贈時起之》整理之彭城时氏南渡后世系表:
(以张孝祥为基准表述)
(吴兴、庐陵是否属秀州未及细考)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的《贈時起之》,因为记录了时姓古彭城一支的比较详细资料而为热心时姓谱系追踪的本家所倚重。我试着作了一下点校(原文及点校附后),在时姓溯源研究群里引起较大争议。虽然自己后来也就当时点校的失误进行了一些更正,但我的基本点校观点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在这里作一下详细说明。
“一居秀之崇德[秀之疑为衍文]”,这段点校是我比较大的失误之一。当时虽然也怀疑过秀可能是地名,但由于古代地理及行政区划知识的不足,加之下文“居廬陵曰開之”、“居呉興曰衍之”两句造成的影响,而误以为秀之为衍文或因输入错误而颠倒了顺序。。直到见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于湖居士文集》,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原来秀正是一个地名!经查《康熙字典》得知:秀,汉属会稽郡,五代晋钱元瓘奏设秀州,宋庆元改嘉兴府。
“新通判汀州子男四人勝之恭之文之惠之未艾也”,争议比较集中的是对这一句的点读和理解。
有本家提出应点读为“新通判,汀洲子,男…”。如果按照这种断句方法,上文“通判吉州知雷州卒”就无法点断。“通判吉州知雷州卒”的断法应该是“通判吉州、知雷州卒”。这里通判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去…作通判”的意思。“汀洲子,男…”被解释为“(新)在汀洲的孩子,儿子有…”则子与男似并无重复的必要,且文辞欠通。
我们可以看上文“嘗爲登聞檢院、通判吉州,知雷州卒”这个“登聞檢院”是个官署名,进了登聞檢院以后还需要去地方作具体工作,于是“通判吉州”,最后在”知”雷州的时候牺牲了。一旦把通判划给登闻检院,那么这一句是无论如何也解不开了。
而对本文最大的分歧还是在于,对“新”的解读。
有本家从家谱资料里发现这一支有一个“时新”,“日照时茂先与时檄时新乃共一个爷爷”。据此认为这一句里的“新”就是“时新”,故而此句应点读为“仲舅名檄,居官廉正惠愛辦治,今爲朝散郎。新通判,汀州子,男四人:勝之恭之文之惠之,未艾也”。即“时新是通判,他在汀州的孩子,二子四个…”。
但我个人坚持认为这种点读是错误的,理由是:
一、从文法来看,前面时檄“居官”怎么怎么样,“今”“爲朝散郎”。这个“时檄“居官”朝散郎”跟“登聞檢院”一样,是一个类似“职称”的官职,是需要到地方担任相应职务的,于是就有了“通判汀州”。而这个“新”在行文上就是对前面“今”的呼应。也就是说,时檄居官清正,“现在”是朝散郎,“刚刚”去了汀州作通判。
二、从礼法看,作者张孝祥称时歈为“伯舅諱歈”,称时檄为“仲舅名檄”。那么为什么偏偏这个所谓的“三舅”连一声舅都不叫而直呼其名呢?这是最令人费解的地方。张孝祥作为著名词人、书法家,状元及第,又做过职位很高的官,在写这篇准备传之后世的文章的时候肯定会慎之又慎。怎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糊涂或者疏忽到连最基本的礼节都没有呢?
三、从情理看。据说“桐乡县志载时檄有二子”。如果新是“三舅”,那么“仲舅名檄”的介绍就只有寥寥数语、仅止于官职,对他的后人只字未提。连另一支居于吴兴的时衍之的后代都记录甚详的张孝祥,又怎么会对自己的亲二舅的子嗣毫无所知、一无所记?所以,如果新字前面没有脱“季舅”二字,那么即使真有这个“三舅”时新的存在,此“新”也非彼新!
那么为什么“二舅”用“仲”而“兩子:長嘉之…其季三歲隨母適廬陵伍氏”一句中,起之这个“二弟”要用“季”——最小呢?难道真有“三舅”?对!不知道什么原因,张孝祥似乎不确知、但隐约知道这个“三舅”的存在——“未艾也”。此三字前当用句号,以示前面各“舅”分述的结束,此三字是综述。有人说是“三舅”的孩子“未艾也”,但不要忘了,“三舅”可是“子男四人”!是有定数的!此“子男四人”属时檄,而不是“三舅”时新。至于“桐乡县志载时檄有二子”,当为在修志时只有两个儿子,或有另外两个儿子不为外界熟知。
据此,甚至可以推论:所谓的“宋代老谱”所载“起之,与兄嘉之迪功郎,父觎。他父亲还有名叫时永元,即张孝祥早亡之大舅。永元乃长,行二时檄,此谱名永火枼!时新行三,名永灼。时丙,此谱名兴贤”,如此等等,是后人因为误读这个“新”字而与已有套接的结果!这个“宋代老谱”即便真的修于宋代,也远在张孝祥之后!
又有以”科”与”傑侃佐行”合为”五人”,与江苏东海时家”五子登科”传说”挂靠”者,则更谬之远也。文辞不通不说,仅以”俊”与”傑侃佐行”、””佑倚”七人字辈(人)参之,则”科”必非其中人也。科,科第也!非人名也!
另,《吴兴备志卷十三》“时氏彭城大族,渡江而南。居吴兴者四。衍之,卒官朝请大夫,成都运判。子五人,隽登进士科,杰侃佐行以任入官”。其后小注“-张于凯赠时起之序”, 张于凯必为“张于湖”之误。“居吴兴者四”与原文也有出入。
补记:经与《四库全书·于湖集》 (见附图,来自国学大师网)比对,新前无脱字。
张孝祥生平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府、静江府、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次年在芜湖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张孝祥善诗文,尤工词,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注:
1、撰写内容来源于个人收集的文献,属学术探究范畴。
2、版权属于时进军个人,转载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