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Brené Brown博士,美国休斯敦大学教授。她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专业都是Social Work。说起来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尤其对我这种理工科背景的人来说),过去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她研究的课题一直是关于羞耻shame、恐惧fear、脆弱 vulnerability 这些话题。我疑惑的是,这些话题该怎么研究啊?!为了解开这个疑惑,在翻看这本书之前,建议听听她在TED题为《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的演讲。 这一篇演讲以超过四千万的点击量位于TED演讲点击量前五名。而且,听她本人演讲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爱love、联接connection、勇气courage这些抽象的话题在她的谈笑风生之下变得那么具体,正如她在自我介绍中所说,她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讲故事高手 Story Teller!
在作者多年的研究中,她访谈了上万名的对象。她发现受访谈对象中有这样一些人,作者称之为“全心投入生活之人”,他们“全心去活,全意去爱”,他们都拥有这样的信念:尽管我不完美,脆弱,有的时候还感到恐惧,但同时我是勇敢,有价值和归属的。这些全心投入生活之人拥有勇气、仁慈和连接这些作者称之为“不完美的礼物”。身为学者,她的研究目标是想要搞清楚这些人究竟是如何做到全心去活,全意去爱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怎样的?阻碍人们全心投入生活的又是哪些障碍?她原以为研究结果会与自己之前所秉持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努力工作,循规蹈矩,没有做对决不罢休,不断地设法更认识自己,严格遵守书中步骤教养孩子等等。也就是,她相信自己一直以来是在正确地生活。然而,研究结果却让作者不敢正视,经历了一次“灵性崩解”的过程,因为她发现自己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些全心投入生活之人所拥有的,比如:相信自己有价值,休息、玩乐,信任、归属、创造力等;而自己所秉持的却正是这些人所没有的,比如,追求完美,麻木,确定性,酷,评判等。
研究结果出炉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灵性崩解的作者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才勇敢地迈出了重建的一步,正视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为我们献上了《不完美的礼物》这本书。因此,这本书绝不同于市面上一些空洞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这本书的写作,确实如作者所说,来源于她本人多年的研究,来源于她面对研究结果之时灵性崩解,以及之后疗愈和重建的过程。
作者认为“全心投入的生活”不是一次性的选择,而是伴随我们终生的旅程。为了更好地开启这个旅程,我们需要行前准备,带上勇气,仁慈与连接;旅途之中我们一定会碰到障碍—羞愧,恐惧和脆弱。作者在演讲和书中都提到,如果我们回避羞愧、恐惧和脆弱这些负面的感受,那么我们也无法拥有喜乐、感恩和归属这些我们希望拥有的感受,因为我们已经麻木了; 作者在书中还列举了十大路标,帮助我们行走在“全心投入的生活”之路上。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因为这些过于远大浮夸的词汇,就不屑于打开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作者在书中所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对于爱、归属、勇气等每一个重要概念,作者在给出学术的定义之外,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坦诚地披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把我们平时所不求甚解的概念解释给读者听。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些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其实也同样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身为研究羞愧的专家,如何陷入羞愧的沼泽地?又如何在所信任之人的搀扶之下,成功穿越羞愧的沼泽地?(关于这种情况下该选择什么样的倾诉对象,作者在书中有很形象的描述,把我们身边常见的几种人的反应描绘得惟妙惟肖)在对自身形象自惭形秽之时,又遭遇他人对女儿的羞辱,作者如何克服来自直觉的背叛孩子的反应,转而去支持孩子?在收到网友来信嘲笑自己照片之时,下意识的报复反应等等。很多时候,作者可怜兮兮,气急败坏的样子都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正是通过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让我们对作者所讨论的爱、归属、价值,勇气、联接和仁慈这些抽象的词有了实实在在的感觉,也使得我们很容易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书中可以用来提醒自己的精辟语录有很多,我自己最喜欢书中用到的一句引言是这样的:
不要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问你自己做什么事会使你有活力,然后就去做吧!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的就是有活力的人 。
Don't ask yourself what the world needs. Ask yourself what makes you come alive and then go do that. Because what the world needs is people who have come alive -- Howard Thurman
P.S --这本书中文版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译者是来自台北的田育慈女士,也是我们PDCA的讲师之一,几年前有幸与她合作翻译过另外一本书,很钦佩田女士驾驭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