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了国创书院举办的公益讲座《如何赏析唐诗宋词之美》,主讲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卢永璘先生。
卢先生治学主攻诗词。他指出,欣赏唐诗宋词,最主要的是体会其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作家主体情意与其所描绘的客体图景相互融合而生成的艺术形象。
意象里面必须有作家的主体情意存在,因而意象不同于一般所讲的文学形象,小说、叙事诗等塑造的人物、事物、环境等——这些就只能叫形象了——意象一词指的是诗词等抒情类文艺作品中情景交融的图象。
意境,或境界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一个理论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艺术家对我国抒情类优秀文艺作品的审美特征的理论总结。也就是说,欣赏古诗词,体味意境是最重要的。
意境是文艺创作时主体和客体(我与物、意和象、情和景)彼此相互交融二生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世界,或天地。
构建这个艺术世界的表层媒介——语言、文字往往都精约简净,但其内涵丰富,既包含着层层叠叠的境象,又包含着绵绵无尽的情思,还包含着深邃旷远的哲理。
如在卢教授最喜欢的《锦瑟》诗中,锦瑟、庄生晓梦、望帝春心、沧海月明、蓝田日暖都是意象,这些凄美的意象,一起组成了一个深邃的意境。
在古诗词中,意象、意境有无、好坏,是决定诗词水平高下的关键。卢先生举例,在《望庐山瀑布》诗中,李白以“银河”意象喻瀑布,形成曼妙无比的意境;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而在徐凝所做的《庐山瀑布》中,虽然气势宏大,但以“白练”即“白布”做为意象,则有损意境。
庐山瀑布
作者:徐凝 (唐)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说到“白练”,卢教授还讲起当年自己在写现代诗时,也用了“白练”意象,被吴小如先生批评的往事。因他当时还没有看到后来苏轼痛批徐凝的诗,盖因其意象不佳:
戏徐凝瀑布诗
作者:苏轼 (宋)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苏轼自己也有庐山诗: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但是,从意象的角度来说,此诗也算不得佳,纯粹是在讲道理。宋人写诗都是这样,因为宋人发现,律诗已经被唐人做绝了,不可能超越,所以他们用诗来讲道理。
宋人的诗意其实是发挥在词里了,如苏轼的中秋诗:
水调歌头·中秋
作者:苏轼 (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意象高冷,意境哀而不伤、思而不颓,可谓宋词的压轴之作。与之相比的是辛稼轩的问月诗: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作者:苏轼 (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此词模仿屈原《天问》,接连对月发文,确实是脑洞大开、深有趣味,因而深得王国维先生赏识,认为其中包含了月球绕地球旋转的科学道理。
但是,从意象的角度说,这首词却算不上佳品,因为没有塑造意象,没有意境。
体会:
听了卢教授的讲座,才知道自己是不懂诗词的。不过听过了卢教授的讲座,也有了鉴赏诗词的两样“法宝”:体意象、悟意境。以后看到好诗,不能再一拍大腿说:“我靠,真好!”怎么也得说一句:“此诗意象凄美(佳美、哀婉、壮丽、雄浑……)”“意境深远(深邃、悠长、悠远……)”之类的吧?不过,卢教授也强调了:境界可不是轻许人的哦!
作为一个终日为衣食奔波的俗人,来到这个优雅的所在,听着顶级文学教授雅致的讲座,颇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一洗俗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