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94,9-8-2,万章章句上8-2》
【"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壬申日,闰六月廿二,2017年8月13日星期日
上一节,孟子断然否定谣言,把造谣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没有择地而处,在卫国和齐国专门投靠趋炎附势的当权小人,孟子说这些胡说八道的家伙是“好事之徒”。
这一节,孟子列举孔子周游到卫国后的居处行止史实,说明孔子不是苟且之人,对于择地而处这项原则,处理得大节了然,进退有据。
孔子周游列国之时,首先来到卫国,住在卫国一位贤大夫颜雠由家里。当时,卫国最有名的大贤人叫做遽伯玉,《论语》中记述了孔子与他的交往和友谊,孔子曾经住在遽伯玉家中,那是第二次居卫时的事,第一次则是住在颜雠由家中。遽伯玉和颜雠由,若论贤榜排名,遽伯玉排名第一,颜雠由排名第二,这个排行榜虽为戏论,据在论贤。无论排名第几,首先都是具有贤德的人。
当时,卫国有一位政坛红人弥子瑕,是子路的连襟,弥子瑕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姐妹,弥子瑕就对子路说,孔子如果想在卫国得位行道,非要通过我帮忙才行,如果孔子肯来投奔我,我就向卫君举荐,保你得到卫卿之位,高官厚禄马上就可以到手。子路把话带给孔子,孔子回复说:“有命。”意思是说,能不能得到卫卿之位,这取决于天命,不会取决于某个具体的人。名位是公器,不是人力可以随意操纵的,也就是说,弥子瑕这话说大发了,其实你没这能力,根本就定不了我孔子是否能够得用于卫国,我又何必投奔弥子家门呢?
“有命”,也就是天命。有人认,有人不认。不认的大部分同时也是不了解天命原理的人。
天命原理接引到人事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进,一个是退。进退的后面,大一点说是得失成败,小一点说是吃亏便宜。
如何运用这两个功能呢?具体规则就是礼和义。
“礼主于辞逊,故进以礼;义主于制断,故退以义。”
而运用礼义的原则就是“难进易退”,也就是说,进取的时候刹刹车,不冒进;退让的时候给给油,利索点。
礼义的背后是进退功能,进退的背后是天命原理。
所以,礼义实际上就是一个决策机制,反映的是高度文明的决策系统。
这个系统操作简易,周密高效。为什么呢?简易是说,只要操作礼义就行了,这一层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评判可以考察乃至于考核都行,人人都可以学,个个都可以掌握,所以王阳明说:“人人都是尧舜”,从这个角度说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高;其次,周密高效体现在操作背后有原则,原则背后有原理,这样做出的决策,无论结果是什么都能够接受了,为什么?剩下的结果就是天命了。安心了。“得之有命,不足以为喜;不得有命,不足以为忧。”一个人能够接受结果,是最大的安心。
礼义操作听起来简易,究竟怎么操作呢?简单说来,不占便宜就是礼,接受吃亏就是义。一个人能做到不占便宜,不怕吃亏,自然进退有据,天命所归,心安理得。
礼义操作果然简易明白,可是,“我的天命”究竟是什么呢?这个天命系统为什么值得信赖?
考察一下这个天命系统运作的情况即知——秉持“难进易退”原则,进有礼,退有义,呈现的结果全部接受下来,在这个基点上继续依此原则决策——难进易退,进有礼,退有义,再接受全部结果,在这个基点上继续依此决策……也就是说,不要结果导向,要原因导向。重因不重果,是最有效的先导战略,更重要的是,这是正循环。如此则可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最终呈现的就是”我的天命“。
最后,孟子说,如果不在源头上一开始就做有原则的选择,如果采取“有奶便是娘”的投机主义,如果孔子投奔痈疽或者瘠环,就是无义无命——义当退而不退,这是无知到不知有义当守;命不当得而得,则是无知到不知有命当,所谓安身立命,请问,孔子会干出这种事吗?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