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多年前参加一个论坛,主持人白岩松说:中国所有的职业中,只有两个职业需要用到“德”字,其中一个职业就是医师。医师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当一个人把生命托付给你的时候,需要完全信任和医者的高度自律。在中国历史上,医者大多是上通天文,中明人事,下通地理的全才,是值得别人尊重和信赖的人。中国外科鼻祖裘法祖曾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得为医,技不近仙者不得为医。然而,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了,医患关系紧张,伤医害医事件层出不穷,医疗行业风声鹤唳。优质学子在填报志愿时不再优先选择医学专业。医患在诊疗过程也不得不互相防范,信任荡然无存。所幸,今年有了首个医师节,暂不论内涵如何,起码从政府层面向全社会昭告对1100万从医者的价值认同。
一.不忘初心,唯一选择
我们参加高考是先填报志愿,然后再上考场的。厚厚一本填报志愿的指南和学校及各专业。我大致翻了一下,完全不知所云。仅仅知道师范类学校毕业了就是做老师,医学类院校毕业了可以做医生。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让我对老师这个职业产生了严重的抗拒。也许是他们自己对职业的不满意深深的影响了我。但凡对自己职业不满意的人,其实人生就丧失了很多的快乐,毕竟我们每天有8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如果这段时间从事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就等于失去了8小时的欢乐。而没有找到乐趣的人,也是难以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没有用心的耕耘,就很难开花结果。
关于选择医学,还是有几件事情深刻的影响了我。一是我高一的时候,牙齿龃齿,疼痛难忍,日夜不安。当时小叔把我带去一个牙医诊所,仅仅半小时的处理就解决我三年的问题。
二是我高三,足部有真菌感染,先是奇痒难忍,后来开始长水泡,持续了两周的时间,小叔把我带去医院看皮肤科,医生只开了一支药膏和泡脚用的药粉,效果立竿见影。当时我觉得医学是如此的神奇,救人于水火之中。
基于此,我的高考志愿表从头到尾全部填上了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全部填上了不服从专业调配。也是说,高考,我只为当医生而去。后来大学五年毕业时,大学有留校当辅导员的名额,这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工作,我大学期间成绩优秀,又当过学生会主席,当在面对这个选择的时候,我想起高考时的执着,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留校,义无反顾的进入医院,成为一名临床医生。
二.既选无悔,意行合一
(一)医者意也
医者意也,这个意就是高尚的医德,悲悯的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年以来,我们背诵过希波克拉底誓言,读过《大医精诚》,但个人觉得真正的医德在于,如果你面前坐的这个人,是你的家人,是你的朋友,你会怎样的对待ta?会怎样的诊断和治疗。我不能说自己能够无时无刻的做到这样,但在面临各种诱惑的时候,确实能够每每静心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比如,一个70岁的糖尿病患者,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当他坐在我的诊室,我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什么药品效果更好,而是怎样在有限的财富资源内帮他制定一个现实可行的降糖方案。这个方案既能够帮他治疗疾病,还不能太影响他的生活质量。
悲悯的情怀是对生命的敬畏,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且仅有一次的人生,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我们全力以赴的。有了这种敬畏,我们就会争分夺秒拼尽全力的去抢救危重患者,就会对那些不是因为病情而是其他原因被放弃的生命去奔波求援。记得有个1岁左右的小男孩,不慎从高处跌落致头颅外伤,被送到重症医学科抢救治疗。经过全体医护人员全力以赴一周,孩子终于苏醒过来了,不菲的医疗费和不能接纳孩子可能会出现后遗症,家长竟完全失联了。等于把这个孩子抛弃了,留下这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他成了整个科室的宝贝,还在喂奶的护士每晚挤奶,第二天带到科室喂这个孩子。那些孩子已经长大的护士则带来以前孩子穿过的衣服,没有成家的则买了玩具给孩子玩。这个孩子在科室呆了两个月,恢复得很好,没有留下什么并发症,但始终找不到家长的他只能按照民政局的流程被当作孤儿送到福利院了。他出院那一天,我们的心情是非常压抑的,多可爱的孩子,确被把他带来人世间最亲爱的父母抛弃。
医学总体而言是经验性学科。高明的医术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长期磨练和总结才能培养的。记得当年学针灸的时候,我们一边上课,一边拿着细如毛丝的银针在书本联系扎针,每天都练习,一个学期学完,当针灸针可以扎透半本书的时候,才开始扎自己的足三里和合谷等穴位。一针下去,如有神助,全无费力。还有练习外科打结的时候,拿着针线回宿舍,去市场买几个猪蹄,每个人抱着个猪蹄,一边缝线,一边聊天,现在回想那个画面真的是无比喜感。
(二)医者行也
被选择了读中医学之后,才发现真是大坑呀。大一读中医基础理论,打开书本,阴阳五行扑面而来,有那么一刻的恍惚,好像自己是进入了奇门遁甲的大门,摩拳擦掌准备开档口算卦的即视感。还有医古文,简直就是文言文集中营。中学即使不喜文言文,每个学期也是零散两三篇。现在好家伙,一本书600页,慢慢品,细细读,好好背,我明明是理科生,就是不喜欢背诵,才选择了理科。好不容易挤过高考独木桥,竟然还要上比高中还更苦逼的文科生生活。挑灯夜战已是常态,通宵科室座无虚席。想想,如果没有开夜车的磨练,何以适应将来的连轴值夜。学生情侣拍拖就是手牵手每天晚上一起去通宵课室晚自习,情到浓时的彼此抚摸也是心中略过千百遍的解剖学名词,情书就是中药名的串烧秀(举例:王不留行,当归合欢)。
韶华渐逝,走过,路过,读过,品过,才知道以往这些都深深镌刻在灵魂深处。细细品阅的《大医精诚》跟随意翻读能一样吗?王勃的《滕王阁序》难道不值得斟酌细品,师生共赏三节课吗?当我懂得这份美的时候,已经历经沧桑,阅病无数,心存慨然了。大学时期读过很多医话,医话就是大医们看病之余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和思绪感悟。透过医话,医者就不再是生硬单调的一个姓名,而是活色生香,充满趣味和情感的人。
大二时学习人体解剖学,一般安排一个上午在解剖各种肌肉和内脏,中午去到饭堂打饭时,见到所有的肉类都觉得是早上解剖台上的东西,顿时如鲠在喉,口中泛酸,狂呕如喷。至少持续一周时间。伴着体重的下降聊以自慰是减肥成功,随着解剖课的密集实操,渐渐脱敏,慢慢能够一边解剖,一边谈笑风生类比平生所见的各种肉类及内脏。第二天就开始以过来人的身份老气横秋向师弟师妹们玄乎的吹嘘解剖室的种种神秘故事。校园鬼故事的创作主题很多都来源于解剖室哦。
三.医海无涯,修行无限
(一)苦亦有意
工作第一年回汕头,同学大岛说:你能够去珠三角城市,在一所三甲医院工作,起点已经比其他同学高出不少,只要努力,一定能够有所成就的。现在回头看,这哪里像是一个同龄人说的话,简直就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勉励。平心而论,这份职业确实是很苦的,客观条件制约着我没有办法过上自己曾经无比向往的精致生活。
1.身苦修忍
15年前,工作第一年,我们是24小时住院医师管理制,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天7:30 上班,22:00才能离开科室。宿舍距离医院需要搭公交车20分钟或者骑单车30分钟,当时为了陪伴同年工作的患难舍友,坚持每天搭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去,就为了能够两个人聊上半个小时,这段共患难的经历让我们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曲折,至今仍然是好友。工资更是低得可以忽略不计,我记得第一个月科室主任拿到我的工资条那一刻,他那种无比诧异又充满怜惜的眼神,作为医院的中层管理者,他不能对医院的绩效政策有过多的评价,只是觉得这样的收入我连开饭都困难,于是,他默默的每个月从其他的地方匀出500元帮我度过刚开始工作时最艰难的那几个月。工作第四个月,我调动到重症医学科,为期三年半,从此开始了与日夜无休与死神博弈的日子,整个医院最危重的患者都住在这里,在住院总的半年时间,我几乎没有出过科室大门,24小时吃住都在里面。多年后,一个朋友回忆起那段岁月,说我有一天接通电话后,先是无声的哭泣,后来竟嚎啕大哭,而电话那头的他完全不知如何安慰,后来再打我电话就很难打通了。他一直因为那次没有办法安慰到我而感到内疚。
住院总过后,我总算过上规律的生活了,只不过是忙得很有规律,连续7年,科室只有4个医生轮流值班。我全年不分节假日,不分周末,每4天值一次28小时班。早上8:00到医院上班,一直呆到第二天中午12:00下班,第二天下午可以在家里睡觉,其实也是累得只想睡觉,但一般睡了一个下午,晚上就睡不着了,只能瞎折腾的晚睡。第三天和第四天正常上班,第五天又开始28小时的班。如此,循环往复。一年365天在医院睡了106天,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是真正的”爱院如家,以院为家“。值班房的条件简直不能再简陋了,除了北京协和医院这种伟大得不能再伟大的”别人家的医院“,他们起码敢于在微博晒出他们的值班房。我去过不同医院的值班房,都是很简陋的,怎样不舒适就怎样来。有位院长直言不讳:值班房搞那么好干什么,值班是干活的,不是睡觉的。值班期间,不能离开科室,不能冲凉,只能写病历,看书和诊治病人。
2008年雪灾,极冷,我刚好在心内科轮科半年。很多有心脏病病史的老人家扛不住这么极端的气候,纷纷发病。半夜经急诊入院的病人数明显上升。那时候的自己有工作记录的习惯。我统计了一下,半年值了50个夜班,没有一个晚上不用起床,多则起床十次八次,少则起床四次五次。我每次值班都带上风筒和热水袋,睡觉前装了热水袋,用风筒把被窝取暖,但往往被窝未暖透,我就被叫起床,反反复复,一宿下来,热水袋凉了,风筒吹不动了,被窝却没有暖透过。
2.心苦修达
身苦是医生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还可以量化。而心苦确是难以言绘的。一苦是成才周期长。医生的成才周期非常长。再牛逼的医生,也无法回避职称评定,来标注所处的层次。即使是学习和工作没有任何的耽搁,走到主任医师起码也要40岁。然而,仅仅有职称是不够的,有丰硕的科研成果,有一两项独霸一方的技术,有较强整合资源能力,才有机会成为学科带头人,称霸学术界。当过了而立之年,我的其他行业的同学陆续在各自领域担任中层职位,我们还是苦逼的一线值班小主治,内心多少有些涟漪。大学毕业十周年的同学聚会,缺席的就是医院的同学,因为他们要么在值班,要么正在去值班的路上。即使勉强撑着疲倦的身体下了夜班去参加聚会,高概率事件是进行义诊活动兼健康宣教。然后,这个苦的最大意义是我们很少有中年危机,对自己工作价值的确定感比较强,比其他同学的未来更加充满希望,也不大会恐惧老去,因为成就一直在前方,只要你留得青山,保重身体,一直干到七八十岁,一定能够成为老中医的。
二苦是家庭工作难平衡。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每天承受的压力也很大。用自己专业的名词,肾上腺素每天都在不断的被刺激分泌,总是在“战”--对抗病魔,抢救病人,或“逃”--关闭感受,理性应对,这些都是深刻的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那就是断舍离,只留下最重要的,最合适的,最简单的,最规律的事和人。
三苦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成为医师的那天开始,每逢身体不舒服,我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了,他们的潜台词就是:反正你是医生,你知道怎样医治自己和照顾自己。而所有的三姑六婆,七婶八姨的身体不舒服却统统跟我有关,30%的电话是健康咨询及宣教。最悲催的是一些关键的时刻,比如生小孩的时侯,因为自己是医生,所有的同意书,所有的知情告知,所有的治疗方案,都是我自己去选择,自己去签名,自己去承担,自己去负责。还有孩子生病的时候,也是潜台词是:反正你认识医生,反正医院你熟门熟路,你自己搞定。
3.情苦修悟
医者需要丰富的情感,但这个职业如果太有情感的话,一般的心脏还真的很难应对如此多的悲欢离合,并非每个人能够承受。医者势必经历从多愁善感到情感隔离,从情感隔离再到感动点滴,升华意义的情感修通阶段,就是还记得刚毕业时,一个病人抢救成功,一个手术顺利完成带来的成就感是那样的强烈,足以让我兴奋好多天,那时的日记还会激动万分的写下: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我不但救了一个人,其实还拯救了一个家庭。但当面对结婚不到十天就遭遇意外,终究不治的年轻小伙,当面对因父母监护不力,惨遭汽车碾压,不得不截去患足的4岁孩子,当与相伴十多年的患友身患绝症,看着她的性命渐渐枯萎,内心总会涌起强烈的丧失哀伤。于是,会渐渐的让自己的情感隔离,变得理性,变得客观,会强迫自己淡漠,不敢轻易去建立情感,不敢用心去投入任何一段深情。
(二)苦亦有乐
1.共处是情
医师生涯虽苦,但也有很多快乐的时光。比如长年并肩作战建立的深厚的同事之间的情感。我们朝夕相处,默契协作,共同应对无数次的生死。很多的医疗差错都是出现在医务人员合作不力上。所以,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一直都是科室管理者的重点工作。所以,各种节日,各种纪念日,没有轮到值班的同事总能找到理由AA制去打牙祭,去唱歌,去打牌,外出游玩。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我去大可以买了5只烧春鸡,然后逐一给那帮老友记打电话,只要当晚值班的,我就送一个烧春鸡给ta。那天晚上在闺蜜的值班房,一人啃着一个鸡腿的情景至今想起恍如昨日。25岁那年,觉得一个人挺孤独的,想养个金毛狗,科室两个师兄带着我去大沥狗市场,挑选了一个金毛宝宝,结果这个狗狗成了整个科室的共同宠物,在我值班时,外出时,他们拿着我出租屋的钥匙,去喂它,陪它和遛它。
2.医患老友
当医师久了,遇到形形色色的患者。虽然也有不少患者因看病成为多年的朋友,但我是一个浮于弱连接的人,对强链接尤其是精神方面的要求很高。一般不接受患者诊治之外的交流,更加不去参加这些应酬。中医讲究“望而知之为之神”,医患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也讲究缘分。缘分对的,用药如四两拨千斤,屡用屡效。缘分不够的,从见面第一眼就感受到气场逼人,来者不善。掐指一数,这么多年一直追随的病人,还真的不少。我有好几个75岁左右的患友,自从加了微信之后,他们每天都给我发一些微信,内容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各种专家讲的什么保健养生措施的;二是各种反腐大老虎之类的小道消息;三是深情怀念毛主席的。天天如是,锲而不舍。而且还很体贴的告诉我:你忙,不用回复。
有一个90岁的离休老干部,他在所有的节日,什么三八妇女节,劳动节,端午节,都会亲自打电话给我,每次打电话都如发表会议讲话一样有完整的套路,一是祝福;二是感恩;三是勉励我继续为了党与人民的卫生事业终生奋斗。
还有一个山区的患者抓了一只野生的老鹰要送给我炖汤补身子,我拿到老鹰那一刻,看着那个鹰犀利的眼神,吓得手都抖了,哪里会拿它去炖汤。结果当天晚上不得不开了一个小时的车就近找个山把这个老鹰放生了。有阿姨每次来都会带个面包给我。
四.演优则导,上医治院
4年前,医院选拔后备管理干部的时候,犹豫再三,还是参加了这次选拔。记得面试时有个问题:为什么要放弃大部分的临床转为行政。我当时回答是:演员有两种,一种是终其一生精益求精,不断锤炼演技,以至拿到各种什么金像奖之类的。一种是演而优而导,华丽转身,成为导演,而ta在演员阶段留下的阅历也融入到导演生涯中。我做了那么多年的临床医师,最了解临床一线遇到的医疗问题,熟悉整个医疗流程,这些经历能够助力医院管理。而当时我没有提到的点是一个医师,即使成为名医,因为ta而受益的患者数量是有限的,而一名医院管理者,可能因为ta的某个领导理念及某项措施,将使得千千万万的患者受益。后来,我转型医院管理工作,致力于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五.观照思悟,未来可期
(一)虽苦犹荣
每当有亲戚朋友问我他们的孩子是否可以报考医学院,我的回答是:是否选择医学专业可以遵循三选三不选的原则。三不选是:一是信奉出名要趁早的不要选,医学一定是大器晚成的职业,英雄出少年不属于这个行业。我见到的所谓的青年医师才俊,至少也要35岁以上。二是信奉人生必须过精致生活者不要选,这个职业注定你一定需要跟二便,痰脓,鲜血和秽物打交道。不要这边埋头汲饮星巴克咖啡,那头还在想着1小时前抽出的血性胸水。三是梦想升官发财的不要选。几千年的历史表明,没有一个名医能够升官发财,凭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吃饱穿暖是没有问题的,心存诗与远方也是可以的,但不要想着飞黄腾达和光宗耀祖。三选是:一是慈悲为怀,立志治病救人的人;二是信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人。三是吃苦耐劳,终生学习的人。如果如我当年一样,守心如笃,一诺千金,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够完全承担起自己选择的责任,就可以选择医学专业。
(二)终生学习
医生这个职业于我个人的意义就是养成了终生学习的习惯。且不论每年必须进行的三基考试,急救技能考核等考核。每年都有各病种的指南更新。单是从执业医师考试,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走完这个完整的过程基本都需要到40岁左右才能完成。医生的一天也是只有24小时,日常的工作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如果没有充分用好其他的时间学习,就很难应对这些考试和继续教育项目。于我,一是做好断舍离,逛街,戒掉。瞎聊,戒掉。追剧,戒掉。同时尽量减少其他事情上消耗的时间,能够外包的就尽量外包,家里搞卫生,外包。做饭,提前制定菜谱,按照sop做,减少中间流程的浪费。会见亲友,约齐了一起会见。总之,一切以减少时间浪费为原则。二是要学习如何学习。学习是需要目标的,是需要抓住重点的,是需要讲究防范的,是需要不断重复的,一切跟学习有关的方法,我都有兴趣去研究,也有动力去实践。三是要养成复盘的习惯,复盘是医生很重要的素质,治好了一个病人,要总结经验。病人疗效不佳,要总结教训,总之,一定要反思。而且由此及彼,复盘成为我处理很多事的一种习惯。
于我,在第一个医师节,回顾15年的从医生涯,慨然而叹:选择无悔,既往无憾,未来可期。愿能以此心境与众多同道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