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面85年出生,比我小1岁
所以,它今年31岁了。
18岁之后,每次我吃到这碗面,想到这碗面,或者像现在,只是平平淡淡地说起这碗面,很少有不流泪的时候。
以至于长久以来,我只和最亲近的人去吃。
这碗面其实很有名。
大名鼎鼎的牛王庙番茄煎蛋面。
有名到什么程度呢?据我所知,这家店从未开过分店。而在它名声鼎盛时期,我在成都看见过好几家“牛王庙番茄煎蛋面”。甚至直到前两年,随先生去重庆看望外公,竟在重庆三医院门口,看见“成都牛王庙番茄煎蛋面”的招牌!那可是重庆啊!“小面”前面的隐形定语。
所以不管你知不知道,这块牌子可是小面同行心中的金招牌呢!
在我小学的时候,它就上过那时候成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成都商报》。那篇文章细细地描写了这家店颇有特色的管理和喊堂方式。虽然只卖番茄煎蛋面,可选择的排列组合还并不少。比如加蛋不加蛋,一两二两三两,白味或者酸辣味。组合一下也是几十种品类了。老板有独特的管理方式,通过碗来区分品类和价格。比如有花边是加蛋,没花边是不加蛋;碗的大小能看出是几两。每次吃完算账,伙计只要看一眼桌子上的碗,就知道收多少钱。喊堂也很有特色:默认是番茄煎蛋面白味,如果你说“二两”,那就是二两加蛋的白味面;如果不加蛋得特别说明“不要蛋”,如果要酸辣味,那就是“二两加味”。是不是熟客,一开口就知道啦。
不过,其实,是不是熟客也并没有什么关系。
老板是个特别讲礼的人。进店坐下,先就有人给你把泡菜上起,番茄汤撒了新鲜葱花端起。有一盘跑堂的女娃儿给我端汤时,放碗时声音大了些,被老板一声吼:轻点儿!
你是不是熟客,他都那么讲礼。
我第一次吃这碗面的时候,是学前班吧。那时候爸爸刚刚调到牛市口这边的粮食仓库,还没有分配宿舍,每天早上骑自行车驮我去上学,晚上再带我回家。印象中粮库是没有食堂的,中午那顿就只能在外面吃。
“外面”就是大田坎街,靠近十字路口的整条街都是吃的。我爸最喜欢的烧菜馆有个很文艺很大气的名字,叫“满江红”。我最喜欢的有海味面,担担面,当然还有这碗番茄煎蛋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都面馆里不卖海味面了,“担担面”也不是挑在担子上卖了。
好在这碗面,31年没有变。(妈蛋我又要哭了……)
我为这碗面写的文章,大概有三四篇了吧。
味道确实好。
我这个人吃面从来只吃水叶子面,不吃干面,——除了番茄煎蛋面。面条很入味,咸香口,即使是白味一点辣椒不放,也非常好吃。番茄是切碎了放盐炒过的,所以汤里有股新鲜的番茄酱香。煎蛋不知道有什么秘诀,反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煎蛋。佐料十分丰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芽菜。但是绝对不能要多了。有一盘我心大给老板说多放点芽菜,结果出来的味道就是没有原配的好。
上了高中,已经不太有机会在家附近吃饭。很长时间,这碗面已是被我忘却了。有一回,忘了年份,忘了时节,只记得阴雨绵绵,心情也潮湿得很。摸摸索索地出门吃了“二两加味”,顿觉阴郁一扫而光,元气满满,出门虽然还在下雨,心里却是阳光灿烂了。
18岁,我高中毕业,拖着行李兴高采烈离了家,去远方读书。粮库拆了,大田坎街风光不再。我后来再也没见过哪家烧菜馆能取出“满江红”这样文艺又大气的名字。番茄煎蛋面搬了地方,双桥子家乐福对面的一家小门面,仍然开着。
那时,每次回家都得坐上几十个小时的火车,有时一整年都不回家。每年回来就去看看番茄煎蛋面还在不在。还在,就吃一碗。
那时候老板还经常在店里。有次我爸带我去吃,我在里面吃面,爸爸和老板就在外面抽烟。老板和我爸差不多大,看到他这些年除了皱纹多了点,什么都没怎么变,可是他和我爸都一样老了。想到这碗面和我差不多大,这些年我离了成都上了大学耍了朋友失了恋又耍朋友又失恋,遇到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人和事,早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只晓得哪个面好吃的小女孩了,然而这碗面竟一点没有变呢。一念及此,泪如雨下。
再后来,我去了别的城市。再再后来,我回了成都。
我小学的好朋友熹熹同学,每次说起我们的童年,就是烤红苕,炒冰和番茄煎蛋面。我们同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我有时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去找她,然后一起聊聊男朋友聊聊各自的郁闷纠结。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觉得我一直怠慢她吧,我回成都五年了,竟一直没有再见。
我很少带生人去吃番茄煎蛋面。它就像一个多年老友,一份压箱底的珍馐。带你去吃这碗面,在我心里大概只略低于带去见父母的级别了。有意思的是,刁先生和我去过一次,那次不知为何,面真是煮得很不好吃。刁先生很勉强地说句“一般”,我认真地再尝一口,确实不好吃啊,也无法强辩。于是我也开始以为其实面并没有那么好吃,只是满口都是回忆罢了。到后来不甘心大着肚子,专程打车去吃面,却发现还没开门,作罢。
再后来么,番茄煎蛋面又搬了家,搬到海椒市街二环路的口子上。打眼一看,格局很现代,看目录还添了许多品种,比如酸辣粉,饺子,粽子,冰粉……看来是第二代掌柜了。说来也是,我都30多岁了,老老板该退休了。自从起了写100碗小面的念头,就一直想去吃。但不知道为什么,开车路过了很多回,架不起势进去吃一次,大概也是有点“近乡情怯”吧!
倒是前阵子因为工作地点在那附近,办完事顺道带小伙伴过去。低调地选了碗酸辣粉,味道也是不错的。小伙伴们也赞说味道好。后来自己再一个人去,吃碗面,吃个红糖粽子。每一样都是小时候的味道,都好吃。掌柜的和老老板一样,眼神照顾着店里所有客人,虽然话不多,却周到得很。我一边吃,一边听着旁边的叔叔阿姨边吃边打招呼,说着儿女琐事,谈着搬家后住哪儿。我想,大家都像我一样,在心里默默地高兴着这碗面还在,默默地感激着新掌柜能够接过老老板的班,把这碗面继续做下去。
30多年了,什么都变了,有个不变的东西一直在,还能吃到,想想心里就觉得暖。
老老板和新掌柜都不认识我,不知道我这样一只死忠粉的存在,如果你有一天去吃面,就把这篇文章给他看吧!希望他们也知道有个孩子记得最早的那条街,记得商报的那篇文章,走到哪里都永远会记得他们做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