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旅行过的朋友们,日本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呢,是美味的寿司大餐还是漂亮的和服姑娘,亦或是质优价美的琳琅商品呢,我猜肯定少不了那些干净素雅、禅意十足的日式庭园吧。
这些庭院可不简单,虽然小巧,跟着旅游团听讲解加拍照也就花费半个多小时,但如果你细心地去品味欣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让人安宁的力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从枯山水说起吧。
其实在现今的一些餐厅和酒店,你可能留意过那些石头和白砂组合起来的造型,那就是枯山水景观。枯山水是日本传统的一种造园技法,最早见于日本平安时代的园林典籍《作庭记》,指的是一种无水的庭园,也就是在空地上放置石块来象征山峦,这便是早期的枯山水概念,这部书比我国明代计成的园林著作《园冶》还要早,是世界上第一部园林典籍,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大家可能会觉得日本人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哈哈,是这样的,日本面积狭小、无高山大壑的地理情况可能是造就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不过此时枯山水还不是造园主流。
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直到日本镰仓时代的佛学传入,尤其是禅宗在日本的流行,枯山水开始进入全新的改观。说到禅宗,这可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艺术化佛学流派了,提倡众生皆有佛性,佛不远人,行住卧坐皆可参禅,时常用短小诗意的禅宗公案来散播佛法,例如“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等,诗意化的话语中蕴含着精深佛理。
日本人于是把这种禅宗精神引入到枯山水的设计当中,用石块象征山峦、白砂类比湖海、线条比作波纹,真可谓“壶中世界”,外在的静止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小巧的组合彰显着天地的无限,有人说这是悲观枯寂的审美表现,无水无花又死气沉沉,个人觉得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禅宗一贯重视在感性生活中明心见性,这样的设计无疑是一种参禅式的生活设计,就像我们古代画家一贯青睐的荒寒境界,都蕴含着一种宇宙人生般的思索在里面。
还有日本民族的一种“物哀”意识无疑也是枯山水能流行的原因所在,“物哀”简单的说是指面对外物能产生情感上的波动,是一种“真情流露”,包含喜悦、感伤、愤怒等情绪,可以说是触景生情吧。也许你会说每个人可能都有这种情感啊,是的呢,可能日本国土狭小和灾害频繁的地理环境使得这种善于体悟人生的情绪一直被强化和传承下来吧,所以作为庭院一隅的枯山水便成了日本人一定程度的精神寄托。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处日本京都的枯山水景观。
(一)龙安寺:建于室町时代末期,世界文化遗产,以枯山水石庭闻名。在方丈厅前一块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着五组大小不一、带有青苔的岩石,共计十五块,由左至右依次为5、2、3、2、3组合,满地白砂呈整齐的平行波浪,寓意大海与群山,且留白甚多,像一幅立体的水墨画,与周围环境和谐,简洁雅寂,是很多修行者绝佳的悟道场所。
它属于眺望景观,不能走上去,只能远观,很多游客都喜欢坐在廊前细细品味这片“意识中的山海”,据说无论从哪个角度你都无法看全这十五块岩石,可见设置之巧妙。
有的日本园林鉴赏家说观赏枯山水除了廊前,在室内也是不错选择,门框把园中枯山水景观分割为几部分,目光所及,即是一种自然观的延伸,而且门框起到了画框的作用,不同房间框起来的景致各异,像极了一幅幅立体绘画,也是枯山水宇宙观的一种意境表达。
(二)东福寺:京都最大寺院,临济宗总庭,最有名的枯山水景观位于方丈庭园,其四面均设置不同景观,是由日本知名造园巨匠重森三玲于1938年设计建造的,融合了近代抽象的一些设计风格,比如东庭的北斗七星景观。
重点来看它的南庭,白砂坪上巨石小石分布,竖立的四尊巨石分别象征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四岛,白砂除了平行条状,还有年轮状,分布在岩石四周以及空白处。细看这些岩石,根基稳健,像是升腾而出,在波浪中呈现一种力量,有的日本禅师认为这是一种大地的力量,更认为年轮状的波纹象征宇宙,无穷无限。景观西面设有青苔和假山,与巨石、白砂和谐共生,营造出一种天高水阔、缈缈仙境般的深远意境。
(三)大德寺:这是一休哥曾主持过的寺院,以上庭园的枯山水面积较大且水流是水平的,而这里书院庭园的枯山水呈现的却是一种水流从上而下奔流的动态之感。
你看最高的那两尊巨石即是水流的源头,以绿植烘托出湿润的环境,下面依次降低的岩石代表着枯瀑布,最生动的还有那座石桥,白砂象征的水流流经下面,经过了石舟以及众多小岛,进而汇入河海。
欣赏过以上三处枯山水后,你什么感受呢,是不是很佩服这些参禅悟道之人的想象力呢。我突然在想,其实设计之人和欣赏之人也许并没有刻意按照禅宗观念去设计与理解这些景观,禅宗留给人的是一种诗意生活的可能性,就像插花,不同的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角度去设计,只是突然有这么一种很多人都喜欢的模式,它简约雅寂的风格忽然让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内心很舒适,于是就流传了下来,也许枯山水正是这样一种造园模式。
不说太多了,大家有机会自己去日本旅行一定留意一下呦,带着心去欣赏,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