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文/辛夷
小时候,也许是因为高楼不多,那时候村里邻里大部分还是瓦房,声波可以毫无遮拦地传播到很远,所以记得晚上睡觉的时候,当一切都安静下来,总能听到几十里外的火车鸣笛的声音。
最喜欢的是夏天的夜晚,当一场夜雨过后,万籁俱寂,忽而从远处的田里传来不绝如缕的蛙鸣,如一曲曲乐章在耳旁有序地响起。亦或是清晨时不约而同地响起来的蝉鸣,以及鸡啼,狗吠,忽而一场交响乐在太阳初升前的村里头奏响。
我是如此怀念这样热闹的场景。确切的讲,我是怀念从前那种热闹中的宁静,那种宁静,那么温柔,那么祥和。那也许是,宁静致远的道理。
长大以后,我发现我再也无法找到那种场景,首先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阻挡了深夜里远处传来的火车鸣笛的声音,再者,每天清晨听到的,更多的是汽笛声,邻居在建的楼房里建筑工人拖拉水泥砖头时有几分刺耳丝丝作响的声音。
光阴白鹭,悠然远去。这么多年来,我们仿佛一直在被动地被时代的更迭,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往前走,金钱,名利,权利,我们追求更多所谓美好的事物,可往往越想得到,越得不到,我们内心开始变得浮躁不安,我们开始迷失自我。一种内心的宁静,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
每天早上起来打开喜马拉雅app收听的有书电台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播每读完一篇文章后总会说一句话:“在这个碎片化时代,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读完一本书了?”这是个让内心浮躁的现代人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我向来是个忠于宁静的女子,从小学开始养成的练字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今日,除了一天天看到自己的字迹变得比以前耐看而带来的成就感外,更多的是练字过程中带给我的一种内心的平静,我十分迷恋俯首写字的过程中大脑放空的感觉,那是心理学上的心流状态,是指一种内心高度专注于某件事时的心理状态。
除此之外,看书,写字创作,是我这些年来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和坚持。对于看书,其实说不上是一种爱好,只是一直坚信着“学习永无止境”“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类的话,我怕当我停下来读书,我会止步不前,我会对各类事物丧失了自己的辨别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而看书的时候,就像是与自己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有时候我会在书中发现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发现自己的无知。
而写字创作,这是比看书更进一层的与内心进行的自我交谈,这么多年来活跃在我朋友圈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喜欢写文章,我没有妄想着成为一名作家,我只是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所以在我的笔下,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和刻意修饰,却大多是我对生活的记录和感知。我一直认为,文字是这世上最美妙的东西了,它不但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让人有机会进行自我诉说,表达自我情感,喜怒哀惧。
看书和文字创作的一个共同的作用,就是让我平静下来,在那过程中我可以进行自我思考和反思,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告诉自己,罗秋霞,你还很无知,你要多学习多思考保持积极昂然的状态然后努力向前。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参加西部计划,逃离了就业大军,逃离了充满诱惑和欲望的大都市,来到一直心驰神往的雪域高原,西藏。
而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奔赴西藏,并不是因为有多大的鸿鹄壮志奉献青春的伟大情怀,之于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寻得内心的宁静。
我想来这感受一下藏族人民那种充满信仰的纯净和力量,我想去大昭寺跟随转经和匍匐的人游走进信仰的漩涡之中,我想拥有像双手合十,磕长头的苦行僧那样的执着和信念,我想知道信仰到底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后来我知道了磕长头时头碰地的意思——以一种众生平等的姿态,为众生去祈福,我震惊了,无论你站着时你是谁,你有多大的权力,多有钱,多有名望,在你趴下的那一刻,你和一切人,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这是属于一个人多大的谦卑呀,能够站在众生面前,放下自己属于成功,属于伟大人类的骄傲姿态,回归到人的本真与自然。
在这里经常可以在马路上看到来往拉萨朝拜的藏民,九月份藏博会期间在去鲁朗的路上,在车上不小心看到跟我们反方向去朝拜的人群, 透过车内玻璃窗,我看见他们的表情,没有特别的喜悦,也没有丝毫的痛楚,只有平和,平和得就像是西藏的天空,平和得一尘不染。他们的佛教信仰让他们始终保持内心的丰富,平静和坦然。
每次见到他们,除了崇敬,更多的是因为受他们信仰的力量感染,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宁静和安然许多。
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是神山,每一面湖都是圣湖。
在这里,我找到了一片心灵的栖地,我爱这里,因为这里的蓝天白云,巍峨雪山,更因为它的信仰,以及内心充满信仰充满力量的藏族人民。
在这里,我转山转水转佛塔,我磕长头突破尘埃,不为超度,不为修来生,只为寻得内心的宁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