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跨年的夜晚,不知从哪年起,跨年对我不再意味着看场晚会,看着时间,然后等待那个时刻,和许多一样等待着的人们说一声:新年快乐!跨年夜对于我,成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夜晚,唯一能使它不同的,是多了很多回溯与反思。
2017年对于我,是个难对外人道的动荡之年。外人看我,做着再熟悉不过的工作,生活在再熟悉不过的城市,岁月静好一切如常,可是我的生活模式和内心世界在经历着许多前途未卜的改变,自己的感受是“身体长居一处,内心颠沛流离”——不知这是否算得上最辛苦的生命状态之一。
不是所有的学习都能使人迭代,也不是所有的动荡都能帮人成长。一路走着,我偶尔感觉略有进境,偶尔又怀疑今不如昔,更多时候是但愿尽力,不知所以。
在读写里沉沦
12月读书清单(约24本,但大部分是小说类)
金庸系列(四大部射雕、神雕、倚天、笑傲,加短篇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和越女剑),明朝那些事儿(1-6部),梦的解析(1-3章),成大事者不纠结。
12月写作清单(近5万字)
读书清单23篇,其中武侠清单20篇;其他更文25篇,其中武侠类文章20篇。
缘起
准备开始写12月的读书清单之前,刚好听了尹沽城老师的讲座,很认同他的一个观点——要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要“读经典,反复读”。然后,我买了两套经典——《笑傲江湖》和《红楼梦》;再然后,我攒齐了36本的金庸全集,红楼却留在那生尘了。因为读笑傲入了迷,第一篇读书清单也没有太多选择,直接写了笑傲。
没想到,一个无心之举得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鼓励,自此金庸清单体一发不可收;更没想到,金庸作品分析延伸成了我的写作主攻领域。
随缘
在此以前,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读金庸只是种消遣,是“成人的童话”,甚至我把金庸作品当作要“反复读”的经典时,内心都存了“还可同时娱乐”的侥幸之心。可是当我需要到读来轻松的故事中去提炼精髓,挖掘思想的时候,当我需要为了写好一篇文章而突破故事的表象去层层推理的时候,我才逐渐认识到金庸作品能够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年代中流传不衰的根源所在。而且,越去了解和思考,越发现自己所了解的只是皮毛。
读金庸,在他人看来也许仍是无用的消遣,但对于我,已经成了一种从偶然到必然的选择。因为看金庸,因为写金庸,在小说表面的武功与情爱之外,还读出了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历史背景、政治内涵、价值取向和人性的挣扎。而金庸先生最了不起的,就是将这一切都以精准却朴实的文笔,渗透于老少皆宜的长短篇故事中。
因为有着写作的压力,我习惯了读书时划重点,写批注,也习惯了有意识地去问为什么——为什么此人此处有这样的反应,为什么此处用了这样的描写,为什么全书的顺序这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读起来引人入胜等等。
在写清单的过程中,我形成了“纵向阅读”习惯,比如从一本书或一套书中提炼出一类人物或一类思想,就要前后对比,决定主次取舍,还要强迫自己对全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那些记不清、说不明的关键点,必须重读再整理,直至清晰。
而在写金庸作品的文章中,我更倾向于“多向阅读”,也就是,不只读作品本身,还要查阅参考资料,看他人的分析,再进行独立的思考,结果往往是对已有认知的颠覆。比如,多年来,我一直笃信杨过小龙女之恋感天动地绝无仅有,可是重读作品、多向整合之后,竟然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杨过爱小龙女:只是一场自我道德绑架?
回头来看,这一个月里的狂读和写作似乎已经让我嗅到了那种最喜欢的气息——我最想要的生活,不就是尽情地读书和写作吗?
当然,这一个月的“放纵”更多出于机缘巧合,要长久保持这种状态,就得有现实能力来支撑才行了。
在迷茫中求索
除了金庸,读得最入迷的就是猫叔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全9部已经读到了第7部。当年明月先生的文笔诙谐幽默,将复杂的明史讲得深入浅出,作为读者的我时而被人性的伟大所震撼,时而又为人心的丑恶而愤怒。正如书中人物与事件交错,权利与欲望交织,我的心境也是忽明忽暗,难见洞天。
虽然看多了皇权统治下的社会变迁,最使我感到震撼的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王阳明。在他成长的年代,读书好、有思想的人所求的是做官谋权,他却能看轻权力,去追求自己内心的真理。
其实,我唯独对王阳明念念不忘,是源于我自己的痛苦。我经常感到痛苦,却不知原因,更不知出路。而王阳明的悟道历程让我感觉醍醐灌顶:
我的痛苦是因为困惑。
财富或感情的缺乏固然会使生活不够如意,但对我而言,认知与理解的缺乏才是痛苦的主要根源。我几乎没和别人讲过,但又纠结最深的问题就是诸如“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我是谁”这样难以得解的哲学问题。是阅读与写作将我引向了更广角的思想世界,是《明朝那些事儿》将我引向了王阳明大师的心学。这,可以说是我2017年最重要的领悟。
虽然只是,甚至可能还不是,真正领悟的开端。
在关系中成为自己
我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宅”(这也是我能有大量时间读书写作的一个保障),可是今年在武志红老师的专栏里知道这样一个观点,使我对自己的“宅”开始了质疑——
人在关系中才能成为自己。(人必须把自己的内在心灵,投射到外在关系中。通过投射,才能看到自己的心灵,并在关系中修炼自己。)
也就是说,我渴望的“认识自己”无法在独处中完成,而要在我比较缺乏的人际关系中完成。猫叔曾推荐的《别独自用餐》,说的也是相同的道理,要去产生链接,向牛人学习,和好的团队一起精进。
而我,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只要处于人多的环境,就会感觉无所适从,更别提产生链接和主动利他了。所以,看到剽悍老铁们总能在平常的生活中给大家创造更多小美好,我真是暗自赞叹,又觉得非常惭愧。
很多细节,比如经常在简书和猫友们互动,比如主动整理表格或图片,比如每天问早安和晚安,比如坚持写晨读感悟,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总是看见有猫友去做了才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自己却想不到去做,或者想到了却受困于惰性,没有勇气去做。听了猫叔强调的“极致践行”,更是感觉差得太远。希望自己在新年里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吧。
回顾历史是为了创造未来。2017的最后一个夜晚即将过去,感恩猫群里一路走来的老铁们,感恩在读写时光里的收获,感恩不断经历的困顿与挣扎,“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2018,希望一起继续剽悍。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日更第6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