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万平老师的名字,基础教育圈里算是小有名气的。但是,就算如此有名,我也和她可以说是“相识很久,相见恨晚”。
这话怎么说呢?这话得从头说。我和很多人说过我的经历,有点乱有点杂。简单一句话,就是啥都做过,最后才进到教育圈。进到教育圈,两眼一抹黑。咋办?看报纸!对了,就是看报纸。那年头,百度刚起步,“小屏”新媒体也没有,只能靠翻报纸,翻杂志收集材料。
看着看着呢,就记住了一些名字。念着念着呢,就等到了一些机会。什么机会?认识人的机会。初识万平老师也就是那时候的事。
那次参加《中国教育报》年底活动,我幸运地坐在了万平老师旁边。那年,也正好提出了争做“四有好教师”,我于是就和她聊了起来。聊了没几句,活动开始了。话题暂且放下。先留个联系方式吧。于是,万平老师的联系方式就留在了手机里。
话说转过年,北京市教委一年一度的“师爱无尘”教师节主题活动开始了。接到采访通知,仔细一看,有万平老师的名字。马上打过电话约她活动现场不见不散。这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相约红领巾公园”。
老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万平老师也是地道的北京人,做起事来“有里有面有精神”。于是,我就成了她的好朋友。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她的“蓝颜小闺蜜”。
处的久了,聊的多了。自然就不是工作上那点事了。我也慢慢地和万平老师开诚布公地聊起了一些“非公”话题。什么人生,童年,理想等等吧,反正没有不聊的。说实话,有时候我们还聊老北京小吃呢。
不过,无论怎么聊,聊什么,我总能从她的身上感到温暖。这种温暖是源自她内心的,源自她对孩子的热爱,也源自她对教育的热爱,更源自她生活的热爱。
也许有人会说,作为一名老师不就应该热爱孩子吗?热爱教育不也就是热爱孩子吗?
当然,如果从狭义的角度讲,这些都是成立的。但是,如果从更为广义,宽泛的角度来看,就有些“以偏概全”了。
简单来说,教育不只是只有孩子,还有教师。而这个教师在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称为“孩子”。年轻的老师在年长的老师面前就是“孩子”。万平老师的爱就提现在她对年轻老师的呵护,帮助上。
记得有一次,我到史家小学采访。恰巧碰到万平老师的学生在台上说课。万平老师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听,认真仔细地记,全然忘记了旁边的一切。在那个时刻,仿佛世界上只有她和她的学生。其他一切都无法涉足这个世界半步。我就这样在她边上坐着观察着,万平老师在听到动情处,看到感人时,眼圈红了,眼泪模糊了她的视线。她那时对我说,“小新(我微信名叫蜡笔小新哥),你看,你快看,那是我学生!你看了吗?多好啊!讲的多好啊!是不是?”我点头附和着。接着她又说,“小新,小新快帮我拍几张他的照片。你快去!”
此时此刻,万平老师看似已经走出她的专注,但其实她还是深深地陷在里面没有抽身出来。我那时只不过是她借助的一个外力而已。
万平老师对年轻老师的爱无微不至。她对孩子的爱更是让人感动。
万平老师的工作地点在史家七条小学。用她的话说,七条虽然小,但是小的有温度,小的有故事,小的有感觉。
正如她说的那样,我每次走进七条总有一种不一样。但是不好言表。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好言表的不一样,让我才觉得有的挖掘,有的报道。
回到万平老师。万平老师在七条孩子们眼里不只是老师,更像一位他们身边的“老猫”。没错,不是老妈而是老猫。了解北京文化的朋友,一定知道老猫对于北京人,尤其是胡同长大的北京人的地位。
简单来说,北京人家里的老猫就像一家的精灵一般。有了显得这家有情有趣,显得那么活泛,显得那么亲民,接地气。万平老师就像极了史家七条小学的老猫。让人觉得这所学校显得那么活泛,可爱,亲民。
也是因为这样,才让七条的孩子们可以和万平老师“没大没小”。这里当然不是说那种没规矩的“没大没小”。而是说,孩子们在万平老师眼里都是一样的,都是可塑的,都是可爱的。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淘气就被打入冷宫。如果真有那样的孩子,万平老师也会俯下身,甚至蹲下来和他聊聊天,谈谈心。
万平老师曾经和我说过一句话。她说,“小新,教育是有温度的。你信吗?”我配合地点点头。她又笑着说,“其实,你不相信。等你再做几年报道,你才会知道。”说完,她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
回想起来,这已经是差不多快四年的事了。但是,现在想起来,的确有了她说的那种感觉。
于是,我在想,万平老师用爱让教育有了温度,但同时,万平老师也用温度让教育更加充满更多的爱。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万平老师是一个教育的“熔炉”,这个“熔炉”的燃料就是爱,就是她对年轻老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而这个“熔炉”将这些爱不是单纯的熔化,而是将这些爱变为温暖人,温暖世界的力量。正如万平老师常说的,“再小的坚持也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