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再添一偶像
曾在网络视频中看到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段讲话――相见不如怀念。这段“相见不如怀念”的缘由如下:
某年轻女孩一直看林清玄的文章,林清玄那优美的文采,深远的文字意境让女孩的心灵获得了满满的美感。一次,女孩听说林清玄来某地做讲座,于是满怀心动与激动到现场聆听,结果到了现场以后看到心中无限仰慕之人后,女孩不由得拉着林清玄的手放声大哭,说到:“相见不如怀念呀……”年轻女孩有着自己心中偶像的标准。
而我,一个年过40岁的男小学数学教师,近年来心目中也有着自己的偶像。
第一个偶像就是浙江俞正强老师。曾写过一段这样描述俞特的话――如果说华特的课睿智,贲特的课大气,张特的课充满美感……则俞特的课包含了上面的一切。(注:纯个人感觉)
后来,心中又添一偶像,那就是北京的刘德武老师。刘老师的练习课让我感觉到了什么是思维的灵动,什么是欲罢不能的思考,让我彻底理解了“膜拜”这个词的意思。
今天是杭州培训的第三天,有幸听了郜舒竹教授的报告点评以及讲座。顿时,对自己说,心中第三偶像已经横空出世了。
借用主持人的一句话就是:郜教授上接仙气,下接地气,中间充满人间烟火气。
“专家作报告的时候,要用点中国化的,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最好就是说大白话,说自己明白的话。”郜教授说道。
讲座中,提到植树问题的教学设计,教授顺手拈来两个例子。
1,我昨晚从8:00――11:00一直在看电视,从第8集看到了第11集。问:我共看了几个小时的电视?看了几集电视?
2,央视某小品中,一个顾客雇了一个人背什么上501房,说好了爬楼费是20元一楼,共给了这个人100元钱。问,这个小品中有什么不合逻辑的地方吗?让孩子来讨论讨论。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么好的例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真实的情境,能调动孩子热情的探究欲望。比起我们就植树讲植树好了多少培的境界呀?郜教授真乃是行家与专家的完美结合也。
还有小孩子计算85-5=8。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孩子计算不认真。而,郜教授告诉我们,一种普遍化的,重复性的错误现象背后必然有一定的认知规律。
为什么85-5=8呢?一定是孩子对计数的位值制原则没有彻底掌握。在教学85-5之前,一定要顺应孩子的认知规律回味左边一苹果右边一苹果,拿走一苹果后,只剩下一个苹果。慢慢过度到85-5中的85并不是8与5简单并列排的意思,而是8个十与5个一的关系。
讲座中,还提到了孩子的“保序”,“保形”思维特点,一旦要改变孩子的“保序”“保形”的思维状况,则一定会出现教学难点,这就是孩子的认知规律。
我们总说要了解孩子,身为一线教师的我对孩子的了解根本就达不到这个层次。也没有相对应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各种观点看法。
孩子会认为是8:30吗?为什么呢?原来在右边的时候,时针在哪个数字后面,就是几点半。而现在,已经来到了左边……
孩子为什么会错,是“保形”思维在作祟。3.2时中的2已经发生了含义的变化,不再是孩子心中认为的2的意思了。
二十一万三千,孩子自己的结构认知为:二十写成20,一万三千写成13000.合起来就是2013000.错误来源于孩子根据自身理解断开结构的认知。
上图中的2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为什么呢?面对上图,人的直觉会犯错误吗?
讲座中,郜教授还提到――小学数学教育特别的重要,广大的一线教师需要做出很多的改变,他要把接下来有生之年的时间全部投给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顿时,现场一片掌声,闻听此言的那一刻,我居然无比激动,内心充满了感谢之情――郜教授不但自带仙气,心中充满了正气,而且还拥有广大一线教师无限期待的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