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演员靳东的一句话:“对于我的家人,只要不超出道德和法律的限制范畴,我愿意尽自己所能地宠爱。”
很多父母以“独立”之名,让孩子过早去寄宿学校就读;以培养能力为名,让孩子孤单地自己面对困难。但其实“独立”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在必须独立的环境中,孩子自然会迅速独立。
我仍然记得,因为年轻时过于看重现在看来其实并不重要的工作,把两岁的儿子强行送进幼儿园小班。他进幼儿园之前,有点轻微的“好动症”,除了睡觉,几乎无法安静。第一次带他去同事赵姐家,他进门之后,在新奇的环境中充满兴奋,迈开小腿飞奔,看见按钮就用小小手指去戳;看见抽屉,就一定要拉开翻腾。我跟在他身后追赶他、制止他,狼狈不堪,从此不敢带他去别人家中。他吃饭需要我追着撵着喂,因为他无法安静坐下来;他不会穿衣、穿鞋,不会自己接水喝,他不会……
但是,他一进幼儿园,在老师的明确要求下,他立刻学会了自己执勺吃饭、喝汤;立刻学会了攀爬小木梯进入自己上铺的小床午睡,而且可以安安静静躺着;立刻在老师的调教下,学会了自己穿袜子、穿鞋、午觉醒来自己排队接水喝;而这种独立只用了一天时间而已。
所以家,应该是让人放松的地方;家人之间,是以爱为纽带。家之外,是社会,讲的是规则;家之内,是自我,讲的是爱与宽容。唯有如此,人,才能是社会之人与自我之人的结合,才可以张弛有度。一个人,爱不爱在家呆着,体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度。如果家庭令他压抑烦闷,他一定愿意尽量在外呆着;如果令他感到安宁安全和温暖,他一定愿意在家呆着。
所以我愿意在我能力范围、道德与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宠爱我的孩子,让家真正成为他的港湾。
我也相信,儿子读大学、远行之后,他一定会经过短暂的不适,也一定能迅速独立,用社会规则去适应社会。
宠爱未必会带来永久的依赖,但一定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推出只是变相提前了孩子的独立期,而且这种独立未必有提前的紧迫性,但也许会让孩子缺失温暖感。